一、观察局部症状
-
疼痛与红肿
千足虫咬伤后,被咬部位可能出现剧烈疼痛、红肿或瘙痒,这是由于毒液刺激或炎症反应引起的。若疼痛持续数小时或加重,需警惕中毒可能。 -
皮疹或水疱
部分人可能因过敏反应出现皮疹、红斑或水疱,严重时甚至伴随局部组织坏死。 -
发热或淋巴结肿大
若出现发热、寒战或附近淋巴结肿大(如腋窝、颈部),可能是身体对毒素的免疫反应,提示中毒风险较高。
二、判断是否中毒的关键点
-
千足虫是否携带毒素
千足虫本身不主动攻击人,但受刺激时会释放含神经毒素的分泌物,可能引发中毒反应。若咬伤后出现明显红肿、疼痛或全身症状(如头晕、呼吸困难),中毒可能性较大。 -
过敏反应的识别
部分人可能对千足虫唾液中的蛋白质过敏,表现为荨麻疹、呼吸困难、面部肿胀等严重过敏症状,需立即就医。
三、紧急处理建议
-
清洁伤口
立即用肥皂水和清水冲洗伤口,避免感染。 -
冷敷缓解
用冰袋冷敷被咬部位15-20分钟,减轻疼痛和肿胀。 -
观察症状变化
若48小时内出现以下情况,需尽快就医:- 疼痛或肿胀扩散至全身;
- 发热、寒战或淋巴结肿大;
- 呼吸困难、头晕等全身中毒症状。
四、日常预防
- 避免在潮湿、草丛密集处裸露皮肤,减少接触千足虫的机会。
- 若发现千足虫,切勿直接用手触碰,可用工具驱赶。
总结:若被咬后仅局部轻微红肿、瘙痒,可能为普通炎症;若伴随全身症状或症状持续加重,则可能中毒,需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