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锥虫病的处理需根据病程阶段和锥虫类型(东非型/西非型)选择治疗方案,具体如下:
一、治疗原则
- 早期诊断与分型
通过血液涂片、血清学检测或分子生物学检测明确锥虫类型。 - 分阶段治疗
早期(血液/淋巴系统感染)与晚期(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用药不同。
二、分阶段治疗方案
(一)早期阶段治疗
- 东非型锥虫病(罗得西亚锥虫)
- 苏拉明(Suramin):静脉注射,起始剂量100-200mg,后续按20mg/kg体重给药,需监测肾功能和过敏反应。
- 西非型锥虫病(冈比亚锥虫)
- 戊脒(Pentamidine):肌肉注射,疗效显著但需监测血糖、肝肾功能及心电图。
(二)晚期阶段治疗
- 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病例
- 美拉胂醇(Melarsoprol):三价砷制剂,对两型锥虫有效,但毒性大,需住院治疗并预防“砷剂脑病”。
- 依氟鸟氨酸(Eflornithine):对西非型更安全,需静脉注射(400mg/kg/d,分4次),疗程14天。
三、注意事项
- 药物副作用管理
- 苏拉明需警惕肾脏损伤,出现蛋白尿需减量或停药。
- 美拉胂醇可能引发高热、昏迷等神经毒性,需严格监控。
- 支持性治疗
- 住院观察并发症,补充营养及电解质,预防继发感染。
- 禁忌人群
- 妊娠期禁用美拉胂醇,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喷他脒和苏拉明。
四、预防措施
- 个人防护:在疫区穿长袖衣物、使用驱虫剂避免采采蝇叮咬。
- 公共卫生:喷洒杀虫剂消灭采采蝇,隔离治疗感染者。
非洲锥虫病通过规范治疗可治愈,但需注意药物选择与病程匹配。2025年已有国家(如几内亚)通过防控措施成功消除该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