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伯病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溶酶体贮积病,主要影响婴幼儿,但成年发病者亦有报道。其发病机制是由于半乳糖脑苷脂酶基因突变,导致该酶的功能不足,从而使有毒代谢产物在神经系统中积聚,引起神经脱髓鞘病变。
临床表现
克拉伯病根据发病年龄分为早发婴儿型(0~6月龄)、晚发婴儿型(6~36月龄)、青少年型(3~16岁)和成人型(>16岁)。其中,以早发婴儿型最为多见,约占本病的85%~95%。
- 婴儿型:多数在3~6个月时发病,首发症状以易激惹、阵哭、淡漠或呕吐等喂养困难为主,病情发展迅速,很快即出现进行性躯干和四肢肌张力降低、肌阵挛、腱反射亢进和锥体索征阳性;1岁时即可发生眼震颤、斜视等,旋即视神经萎缩、失明;少数患儿听力亦丧失。晚期患儿肌张力亢进,常呈角弓反张,多数在2岁以内死于呼吸困难或肺部感染。
- 晚发型:发病年龄自15个月~10岁不等,但多数在5岁以前;临床症状与婴儿型相似。初起出现进行性的行走困难,或痉挛性单侧下肢瘫痪或偏瘫最先出现,数周或数月后出现双侧锥体索征;半数以上患儿可见深腱反射消失、神经传导速率减低等外周神经被侵犯的征象。随着病程延长,神经系统症状日益加重,由于视神经脱髓鞘变所致的失明常见,患儿或迟或早出现智能衰退和行为异常,但癫痫发作不多见。多数在起病2~5年后出现四瘫和痴呆。
诊断
克拉伯病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基因检测等多方面因素。
- 实验室检查:包括脑脊液检查(蛋白定量升高明显)、血清培养(成纤维细胞中测定半乳糖脑苷β半乳糖苷酶活性缺乏)。
- 其他辅助检查:包括脑电图(呈非特异性慢波或局灶性慢波)、脑CT或MRI扫描(可见双侧内囊和基底核对称性密度增高)、肌电图检查(表现为去神经支配和运动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
- 基因检测:通过检测半乳糖脑苷脂酶基因的突变来明确诊断。
治疗
目前,克拉伯病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主要是对症治疗和支持治疗。
- 对症治疗:包括使用抗癫痫药物控制癫痫发作,使用神经营养药物(如甲钴胺、维生素B12)促进神经修复,使用止痛药物缓解疼痛等。
- 支持治疗:包括提供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预防和控制感染等措施,帮助患者维持身体基本机能。
- 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等,旨在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和交流能力。
- 饮食调整:制定特殊的饮食方案,保证患者摄入足够的营养,同时避免可能加重病情的食物。
- 基因治疗的探索:这是一种新兴的治疗方向,目前仍处于研究阶段,但有望为克拉伯病的治疗带来新的突破。
预后
克拉伯病的预后通常较差,尤其是婴儿型患者,常在1岁之内病故。晚发者可生存至10岁左右。通过早期诊断和综合治疗、康复措施以及家庭的精心护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延缓病情进展,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