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胆道蛔虫症是一种常见的寄生虫感染疾病,主要表现为胆道内蛔虫引起的症状。以下从症状、诊断、治疗和预防四个方面进行详细说明:
一、症状表现
小儿胆道蛔虫症的主要症状包括:
- 阵发性右上腹剧烈绞痛:疼痛常位于剑突偏右侧,可放射至腰、背、右肩胛。疼痛发作时,患儿可能哭闹、打滚、屈膝弯腰、出冷汗、面色苍白,剧痛持续数分钟后可突然缓解,但间歇期可能仍有微痛。
- 恶心、呕吐:常伴随腹痛,呕吐物可能含有胆汁或蛔虫。
- 发热和黄疸:继发胆道感染时,患儿可能出现发热、寒战、黄疸,严重时伴有腹部压痛、肌紧张及反跳痛。
- 其他症状:如腹泻、粪便中发现蛔虫成虫、异食癖等。
二、诊断方法
- 实验室检查:
-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轻度升高,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增加。
- 粪便检查:可发现蛔虫卵。
- 影像学检查:
- B超:可显示胆道内的线条状蛔虫影或蛔虫蠕动,是首选检查方法。
- X线检查:口服造影剂后可见十二指肠内蛔虫影。
- CT检查:有助于明确胆道扩张及蛔虫位置。
- 其他检查:
- 十二指肠引流:可发现蛔虫或虫卵。
-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在直视下观察胆道内情况,同时可用于治疗。
三、治疗方法
非手术治疗:
- 解痉止痛:使用哌替啶、阿托品等药物缓解胆道痉挛引起的疼痛。
- 驱虫治疗:口服驱虫药(如阿苯达唑、甲苯咪唑、驱蛔灵)杀灭肠道寄生虫,帮助蛔虫退出胆道。
- 抗感染治疗:应用抗生素(如青霉素、链霉素)控制胆道感染。
- 辅助治疗:如输液纠正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等。
手术治疗:
- 适应症:药物治疗无效、腹痛剧烈、频繁发作、高热、黄疸、全身中毒症状,或合并严重并发症(如肝脓肿、胆道大出血、胆汁性腹膜炎等)。
- 手术方式:包括胆道取虫术、胆总管切开术等,必要时可借助内镜进行紧急取虫。
四、预防措施
- 饮食卫生: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不吃生冷不洁食物。
- 定期驱虫:2岁以上儿童应定期服用驱虫药(如阿苯达唑),预防蛔虫感染。
- 增强体质:通过合理饮食和锻炼,增强孩子的抵抗力。
- 观察病情:家长需密切留意孩子的腹痛、发热、呕吐等症状,发现异常及时就医。
总结
小儿胆道蛔虫症的治疗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方案。大多数患儿可通过非手术治疗缓解症状,但若出现严重并发症或内科治疗无效,应尽快进行手术治疗。预防方面,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定期驱虫是关键。如有疑问,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以获得进一步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