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遗传性基因突变
GSS由位于染色体20p12.3的人朊蛋白基因(PRNP)发生点突变引起,目前已发现P102L、A117V、F198S和Q217R四种突变类型,其中P102L亚型最常见。这些突变导致正常朊蛋白(PrPc)异常构象转化为致病型朊蛋白(PrPsc),并在中枢神经系统大量聚集。 -
朊蛋白的病理作用
PrPsc具有神经细胞毒性,可通过以下机制损伤神经元:- 直接引发神经细胞凋亡;
- 在脑组织内形成淀粉样斑块,破坏神经结构;
- 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增加氧化应激敏感性;
- 增强对高谷氨酸和高铜毒性的耐受性,加速神经退行性变。
-
临床表现与病理特征
病变早期表现为小脑共济失调、下肢感觉异常和肌阵挛,晚期可进展为严重痴呆、失明、耳聋及肌阵挛发作。脑组织病理检查可见海绵状空泡、淀粉样斑块及胶质细胞增生。 -
遗传模式与发病率
GSS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年发病率约1/1亿,全球已报道24个无关联家族病例。部分病例可能因朊病毒通过污染的医疗操作或遗传变异自发产生。
GSS的形成是遗传性PRNP基因突变与朊蛋白异常聚集共同作用的结果,导致进行性神经退行性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