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自律性房性心动过速(Chronic Ectopic Atrial Tachycardia)是一种较为罕见的心律失常,其形成机制主要涉及心脏电生理异常。以下是其形成的主要原因和机制:
1. 异常自律性增强
- 自律性细胞:心脏的某些细胞具有自律性,即在没有外部刺激的情况下也能自发产生电活动。正常情况下,窦房结(SA结)是心脏的起搏点,控制着心脏的节律。当心房内的某些自律性细胞异常活跃时,就可能引发心动过速。
- 触发活动:自律性细胞可能由于某些因素(如电解质紊乱、药物影响等)而触发异常的电活动,导致心房内的电信号异常传导。
2. 折返机制
- 折返环路:在某些情况下,心房内可能形成异常的折返环路,即电信号在心脏内循环传导,导致心房持续快速收缩。这种折返机制可以导致持续性的心动过速。
3. 电生理异常
- 离子通道异常:心脏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如钠、钾、钙通道)功能异常,可能导致细胞内外的离子浓度失衡,从而影响电活动的产生和传导。
- 传导系统异常:心脏的传导系统(如房室结、希氏束等)如果存在结构或功能异常,也可能引发心动过速。
4. 其他因素
- 炎症或感染:心房内的炎症或感染(如心肌炎、心内膜炎)可能损害心脏组织,导致电生理异常。
- 结构性心脏病:如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病等,可能改变心脏的解剖结构,影响电信号的传导。
- 药物影响:某些药物(如肾上腺素能药物、抗心律失常药物)可能影响心脏的电活动,引发心动过速。
临床表现
慢性自律性房性心动过速的临床表现包括心悸、胸闷、头晕、乏力等,严重时可导致心力衰竭或心绞痛。
诊断与治疗
- 诊断:通过心电图(ECG)、动态心电图(Holter监测)、心脏电生理检查等手段进行诊断。
- 治疗: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如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等)、射频消融术等。射频消融术是一种通过导管消融异常电活动区域的治疗方法,常用于治疗顽固性心动过速。
慢性自律性房性心动过速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种电生理和结构异常。治疗方案需要根据具体病因和患者情况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