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室交接区性期前收缩是一种起源于房室交界区的过早搏动,属于心律失常的一种。以下从定义、形成机制和诱发因素三个方面为您详细解答:
1. 什么是房室交接区性期前收缩?
房室交接区性期前收缩是指房室交界区在窦性激动尚未发出之前提前产生的一次激动。正常情况下,心脏的节律由窦房结控制,但房室交界区作为心脏的次级起搏点,在特定情况下可取代窦房结成为主导起搏点,从而引发期前收缩。
2. 形成机制
房室交接区性期前收缩的形成主要与以下机制有关:
(1)自律性增加
房室交界区具有自律性,其起搏细胞在舒张期可自动除极。在病理情况下,如心肌缺血、心肌损伤或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可能降低阈电位,加速舒张期除极速率,导致交界区自律性超过窦房结,从而引发期前收缩。
(2)折返机制
房室交界区的纤维排列、传导速度和不应期存在差异,可能形成功能性纵向分离或传导阻滞,为折返兴奋提供条件,从而引发期前收缩。
(3)触发活动
某些药物(如洋地黄)或心肌损伤可能导致触发活动,即局部心肌细胞在动作电位后产生异常电活动,引发期前收缩。
3. 诱发因素
房室交接区性期前收缩的诱发因素包括生理性、病理性及其他因素:
(1)生理性因素
- 精神紧张、过度劳累、睡眠不足等。
- 饮用咖啡、浓茶或酒精等刺激性饮品。
(2)病理性因素
- 心脏疾病:如冠心病、心肌炎、心肌病等。
- 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低镁血症。
- 药物影响:如洋地黄类药物、抗心律失常药等。
(3)其他因素
- 神经调节异常:如交感神经兴奋或迷走神经张力增高。
- 其他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等。
总结
房室交接区性期前收缩的形成与自律性增加、折返机制和触发活动密切相关,其诱发因素包括生理性应激、心脏疾病、电解质紊乱及药物副作用等。了解这些机制和诱因有助于早期识别和干预,从而更好地维护心脏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