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痢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病原体感染
- 细菌感染
痢疾杆菌(如志贺菌属、沙门菌属)通过污染的食物或水进入人体,黏附并侵袭肠上皮细胞,释放毒素引发肠道炎症、坏死,导致黏液脓血便和腹痛。 - 真菌或寄生虫感染
白色念珠菌等真菌或阿米巴原虫等寄生虫可因免疫力低下或长期使用抗生素导致肠道菌群失调而致病。
二、饮食与环境因素
- 饮食不洁或不当
食用被污染的食物或水直接引入病原体;过食生冷、肥甘厚味损伤脾胃运化,导致积滞肠中,湿热或寒湿内生。 - 卫生条件差
不良卫生习惯或环境卫生差增加病原体传播风险。
三、体质与免疫因素
- 体质差异
素体阳盛者易湿从热化形成湿热痢,阳虚者则湿从寒化发展为寒湿痢。 - 免疫力低下
免疫功能不足(如婴幼儿或慢性病患者)难以抵御病原体侵袭,易反复感染或病情加重。
四、肠道微生态失衡
长期滥用抗生素或疾病导致肠道菌群失调,有害菌过度繁殖,破坏黏膜屏障,加重炎症反应。
五、病邪转化与病程演变
急性期若未彻底治愈,湿热、寒湿等邪气与正气相搏,可能转为慢性痢疾,表现为正虚邪恋(如休息痢、阴虚痢、虚寒痢)。
白痢的形成是病原体感染、饮食卫生、体质差异、免疫状态及肠道环境等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