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血吸虫病的形成过程涉及寄生虫感染及宿主反应,具体机制如下:
一、寄生虫传播链
-
虫卵排出与污染水源
感染者通过尿液或粪便排出虫卵,虫卵在水中孵化出毛蚴,随后侵入中间宿主——特定种类的淡水螺(如Bulinus属)。 -
中间宿主体内发育
毛蚴在螺体内经历母胞蚴、子胞蚴阶段,最终发育为尾蚴。每个子胞蚴可产生数百条尾蚴,尾蚴从螺体逸出后浮于水面。
二、人体感染阶段
-
尾蚴侵入人体
当人接触含尾蚴的疫水(如游泳、洗衣、捕鱼),尾蚴通过皮肤或黏膜钻入人体。这一过程通常伴随皮肤瘙痒或红斑,但可能被忽视。 -
体内移行与寄生
尾蚴进入血液循环后,经肺部最终定居于膀胱静脉丛、盆腔静脉等泌尿生殖系统血管中,发育为成虫。雌雄成虫交配后产卵。
三、病理损伤机制
-
虫卵沉积与肉芽肿反应
虫卵部分随尿液排出,部分滞留于膀胱、输尿管等组织,引发局部炎症和肉芽肿形成。肉芽肿由虫卵抗原刺激宿主免疫系统导致,是血尿、尿路梗阻等症状的主因。 -
慢性病变与并发症
长期虫卵沉积可导致膀胱壁纤维化、钙化,甚至膀胱挛缩或输尿管狭窄,严重者可能发展为膀胱癌。
四、感染促成因素
- 接触疫水:疫区居民因生活或生产活动频繁接触水源,增加感染风险。
- 卫生条件差:缺乏污水处理设施,导致虫卵持续污染水源。
- 免疫力差异:儿童及青少年感染率较高,可能与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全或接触疫水机会多有关。
埃及血吸虫病的形成是寄生虫在“人-螺-人”循环中完成生命周期,并通过虫卵引发的免疫病理反应导致组织损伤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