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著是一种中医病名,主要表现为右胁痛、右胁下肿块,常与肝功能异常有关。其治疗应根据具体证型进行辨证施治。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证型及其对应的治疗药物:
1. 肝胆湿热证
症状:右胁胀痛,按之疼痛,双目轻度黄疸,发热口渴,心中懊恼,口干而苦,恶心欲呕,腹部胀满,大便秘结或呈灰白色,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治则:利湿清热,清肝利胆。 方药:茵陈五苓散或龙胆泻肝汤加减。 常用中药:茵陈、茯苓、猪苓、白术、泽泻等。 中成药:当飞利肝宁胶囊、垂盆草冲剂等。
2. 肝气郁滞证
症状:两胁隐痛,胁下有肿块,腹胀不舒,脘痞便溏,嗳气频作,舌苔薄白或薄黄,脉弦细。 治则:疏肝理气解郁,化瘀通脉。 方药:柴胡疏肝散或膈下逐瘀汤加减。 常用中药:柴胡、白芍、川芎、香附、枳壳、甘草等。 中成药:慢肝解郁胶囊、疏肝片等。
3. 肝郁脾虚证
症状:胁肋胀痛,胸闷腹胀,胁下肿块,神疲倦怠,食欲减退,大便不实或溏,舌苔薄白,脉细弦。 治则:疏肝理气健脾。 方药:痛泻要方或逍遥散加减。 常用中药:人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柴胡、白芍、制半夏等。 中成药:逍遥丸、乙肝益气解郁冲剂等。
4. 寒湿困脾证
症状:右胁疼痛,胁下肿块,脘腹痞胀,下肢轻浮,精神困倦,畏寒懒动,食少便溏,舌苔白滑或白腻,脉缓。 治则:温中健脾化湿。 方药:胃苓汤、平胃散、实脾饮、理中丸、苓桂术甘汤等方剂随证选用。 常用中药:茵陈、白术、附子、干姜、炙甘草、肉桂等。
5. 瘀滞肝络证
症状:胁部刺痛,胁下肿块,按之痛甚,腹大坚满,脉络怒张,面颊胸臂有血痣、丝状红缕,手掌赤痕,唇色紫褐,口渴不欲饮,大便色黑,舌质紫红或有淤斑,脉细涩。 治则:行气化瘀通络。 方药:旋复花汤加味。 常用中药:灵脂、川芎、丹皮、赤芍、乌药、延胡索、甘草、桃仁、红花、香附、枳壳等。 中成药:人参鳖甲煎丸、大黄蛰虫丸等。
6. 肝肾阴虚证
症状:肝区隐痛,腹胀纳差,倦怠乏力,头晕目胀,口干口苦,心烦失眠,舌尖红,苔薄黄,脉弦细或弦数。 治则:滋补肝肾。 方药:杞菊地黄丸、一贯煎、大补阴丸、滋水清肝饮、滋水生肝饮等方剂。 常用中药:熟地、茯苓、丹皮、泽泻、山茱萸、山药、柴胡、白芍、酸枣仁、栀子、当归身等。 中成药:乙肝养阴活血冲剂、麦味地黄丸等。
其他保肝药物
除了上述中药和中成药,还有一些西药保肝药物,如:
- 维生素及促进代谢类药物:如维生素C、复合维生素B、辅酶A、辅酶Q10等。
- 促肝细胞再生类药物:如促肝细胞生长素、多烯磷脂酰胆碱等。
- 解毒保肝类药物:如还原型谷胱甘肽、硫普罗宁、葡醛内酯等。
- 降酶保肝类药物:如联苯双酯、双环醇片等。
- 利胆保肝药物:如腺苷蛋氨酸、熊去氧胆酸等。
以上药物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具体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