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性房性心动过速(Automatic Atrial Tachycardia,AAT)是一种起源于心房的心律失常疾病,其形成机制主要与心房内异位起搏点的自律性强度增高有关。以下是自律性房性心动过速的形成机制及相关因素:
1. 发病机制
自律性房性心动过速的发生是由于心房内某些细胞的自律性异常增高,导致冲动发放频率加快,从而引起心动过速
- 4相自动除极速度增快:心房内异位起搏点的4相自动除极速度增快,坡度变陡,导致异常自律性
- 心房肌病变:心房肌病变使快反应电位转变为慢反应电位,从而出现异常自律性
2. 常见病因
自律性房性心动过速的病因较为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 心脏疾病:如冠心病、心肌病、心肌炎等,这些疾病可能导致心肌细胞的自律性异常增高。
- 内分泌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是常见的原因之一,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影响心脏的电生理活动。
- 电解质紊乱:低钾血症、低镁血症等电解质失衡情况,可能影响心肌细胞的兴奋性和自律性。
- 药物影响:某些药物,如洋地黄类药物、拟交感神经药物等,可能诱发自律性房性心动过速。
- 其他因素:心肌缺血、缺氧、心脏手术后的恢复期等,也可能引发自律性房性心动过速。
3. 诱发因素
自律性房性心动过速的诱发因素包括
- 心肌缺血:心肌缺血会改变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增加自律性房性心动过速的发生风险。
- 饮酒:大量饮酒可能诱发心律失常。
- 缺氧:缺氧状态会影响心脏的电活动,导致心律失常。
- 精神紧张: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等也可能增加心律失常的发生风险。
4. 症状表现
自律性房性心动过速发作时,患者可能会感到心悸、头晕、乏力,严重时可出现呼吸困难、胸痛甚至晕厥
5. 诊断方法
主要依靠心电图检查,其特征表现为心房率通常在100-250次/分钟,P波形态与窦性P波不同
6. 治疗措施
- 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有普罗帕酮、胺碘酮、维拉帕米等
- 非药物治疗:包括电复律、射频消融术等。对于症状严重、药物治疗无效或有明显血流动力学障碍的患者,可选择非药物治疗
7. 预后情况
大多数患者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预后良好。但如果基础心脏疾病严重,或者心动过速长期未得到控制,可能会影响心脏功能,导致心力衰竭等并发症
总结
自律性房性心动过速的形成主要与心房内异位起搏点的自律性强度增高有关,病因复杂,诱发因素多样。及时诊断和治疗对于改善症状和预后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