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染源与传播媒介
血吸虫病患者及保虫宿主(如牛、猪等)的粪便中含有活卵,这些排泄物污染水源后,虫卵在水中孵化成毛蚴。钉螺是血吸虫的中间宿主,毛蚴感染钉螺后发育为尾蚴,形成具有感染性的疫水。 -
感染途径
人通过接触含有尾蚴的疫水(如游泳、捕鱼、洗衣等)或饮用生水时,尾蚴可经皮肤或口腔黏膜侵入体内。部分尾蚴可穿过肺泡毛细血管,引起肺部炎症反应。 -
病理过程
- 幼虫移行:尾蚴进入人体后,幼虫随血液循环到达肺部,穿破血管壁导致点状出血、白细胞浸润及嗜酸性粒细胞聚集,形成急性炎症。
- 虫卵沉积:成虫产卵后,虫卵在肺组织内沉积,引发免疫反应。虫卵抗原与抗体结合形成肉芽肿,周围伴随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最终发展为纤维化或“假结核结节”。
- 慢性病变:反复感染或未及时治疗可导致肺间质纤维化、门脉高压等慢性并发症。
-
易感人群
男性青壮年农民、渔民及疫水区常住人群因频繁接触疫水,感染风险较高。儿童及非流行区人群若接触大量尾蚴,也可能发生急性感染。
综上,肺血吸虫病的形成是血吸虫生命周期与人体相互作用的结果,需通过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如灭螺、避免接触疫水)及加强个人防护来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