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心律失常晚期可能出现以下多种症状:
- 心脏功能受损相关症状
- 心力衰竭:表现为呼吸急促、呼吸困难,尤其在吃奶或活动后加重,可有喘息、咳嗽,甚至咳出粉红色泡沫痰;肝脏肿大,在肋缘下可摸到明显增大的肝脏;全身水肿,包括眼睑、下肢、阴囊等部位,严重时可有腹水、胸水。
- 心肌损伤:长期心律失常可能导致心肌纤维化、心肌硬化,影响心脏的正常结构和功能。
- 血液循环障碍症状
- 皮肤改变:面色苍白、口唇及甲床青紫,皮肤湿冷,严重时可出现花纹状青紫,这是由于心脏泵血功能下降,导致外周血液循环不良,组织缺氧所致。
- 脉搏异常:脉搏细弱、不规则,甚至难以清楚触及,心率可明显增快、减慢或节律不齐。
- 血压下降:由于心输出量减少,血压降低,尤其是收缩压下降明显,可导致休克,表现为尿量减少、精神萎靡、反应迟钝、意识模糊等。
- 神经系统症状
- 晕厥与昏迷:因心脏供血不足,大脑得不到充足的氧气和血液供应,可出现突然晕厥,严重时会陷入昏迷状态。
- 惊厥:脑部缺氧可引起惊厥发作,表现为四肢抽搐、眼球上翻、牙关紧闭等。
- 意识障碍和认知功能下降:长期心律失常影响大脑功能,可导致意识障碍,如嗜睡、昏睡,对周围环境反应迟钝,以及认知功能下降,在后期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可能表现出智力、运动发育迟缓等。
- 胃肠道症状:因胃肠道血液灌注不足,可出现恶心、呕吐、拒食等症状,还可能伴有腹胀、腹泻或便秘等消化功能紊乱表现。
需要注意的是,新生儿无法准确表达自身不适,家长和医护人员需密切观察其日常表现,若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通过心电图、心脏彩超等检查明确诊断,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