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语的声调数量存在不同说法,主要分为传统分类和现代学术分类两种:
一、传统分类(九个调类)
-
阴平 (第一声):发音最高,如“妈”“家”;
-
阴上 (第二声):介于阴平与阳平之间,如“包”“包头”;
-
阴去 (第三声):发音短促,如“走”“路”;
-
阳平 (第四声):发音最低,如“地”“吃”;
-
阳上 (第五声):介于阳平与阴平之间,如“床”“床头”;
-
阳去 (第六声):发音短促且下降明显,如“帽”“帽带”;
-
阴入 (第七声):以短促上升音开始后下降,如“人”“入”;
-
中入 (第八声):介于阴入与阳入之间,发音短促,如“耳”“耳背”;
-
阳入 (第九声):以短促上升音开始后下降,如“行”“行路”。
特点 :传统分类将九个调类分为“平上去入”四组,每组包含阴阳调。
二、现代学术简化分类(六声)
部分研究为便于学习,将九个调类简化为六个声调,通过音高变化区分:
-
前六声 :平上去入各分阴阳(与普通话一声至六声对应);
-
后三声 :中入、阳入(发音短促,与普通话轻声对应)。
争议点 :这种简化分类存在争议,部分学者认为中入、阳入应单独列为两个声调。
三、总结
-
九个调类 是更细致的传统分类,符合历史语言学研究;
-
六声简化分类 多用于教学,但可能忽略部分发音差异。
建议以 九个调类 为准,但需注意实际发音中存在短促音节(如k、p、t结尾)会自动归为第七至第九声。学习时可结合数字口诀(如“三九四零五二七八十”)辅助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