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真菌性肺炎的形成主要与以下因素相关:
一、免疫力低下
- 先天性或获得性免疫缺陷:早产儿、新生儿、营养不良儿及先天性免疫功能缺陷患儿,其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或受损,易受真菌侵袭。
- 疾病影响: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糖尿病、恶性肿瘤等慢性消耗性疾病或代谢紊乱疾病,可抑制免疫功能。
- 药物因素: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或化疗药物,直接削弱免疫防御功能。
二、环境暴露
- 吸入真菌孢子:在潮湿、通风不良的环境中,曲霉菌、念珠菌等真菌孢子易通过呼吸道进入肺部。
- 接触污染源:如被真菌污染的医疗器械(如长期留置的导管)、玩具或衣物等,可导致直接感染。
三、医源性因素
- 长期使用抗生素:广谱抗生素破坏肠道正常菌群平衡,削弱对真菌的抑制作用,促使念珠菌等过度繁殖。
- 静脉高营养治疗:增加真菌通过导管侵入血液及肺部的风险。
四、基础疾病与治疗副作用
- 慢性肺病或空洞性病变:如肺结核等肺部原有疾病,为真菌提供寄生环境(如曲霉菌球形成)。
- 器官移植或输血:输入被真菌污染的血液或器官可能引发感染。
五、其他高危因素
- 医院内感染:尤其在重症监护环境中,真菌通过污染的医疗器械传播风险较高。
- 艾滋病患儿:因免疫功能严重缺陷,易发生重症真菌感染。
综上,真菌性肺炎的形成是患儿免疫功能受损、环境暴露及医疗干预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预防需注重环境清洁、避免滥用抗生素及加强免疫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