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勒费雪症候群(Miller Fisher syndrome,MFS)是格林巴利综合征的一种变异型,属于自身免疫介导的周围神经病。其临床特点以眼肌麻痹、共济失调和腱反射消失为主。
病因和发病机制
米勒费雪症候群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目前发现可能与人体感染空肠弯曲杆菌等后继发的免疫反应产生了可攻击自身抗原的自身抗体,如GQ1b抗体,从而造成颅神经等损害。
症状和体征
米勒费雪症候群患者常表现为以下症状和体征:
- 眼外肌麻痹:眼球各向活动障碍、复视、眼睑下垂,有时还可以出现瞳孔改变等表现。
- 共济失调:走路不稳、眩晕、无法走直线,取物无定准等表现。
- 腱反射减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尤其是远端常消失。
- 其他症状:包括肢体无力、感觉异常、吞咽困难等。
诊断
米勒费雪症候群的诊断主要依据以下几点:
- 急性起病,病情在数日或数周内达到高峰。
- 以眼外肌瘫痪、共济失调和腱反射减低为主要临床症状,肢体肌力正常或轻度减退。
- 脑脊液出现蛋白-细胞分离或查及GQ1b抗体。
- 病程呈自限性。
治疗
米勒费雪症候群的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 免疫球蛋白静脉滴注:可阻止病情进展,缩短病程,改善近期与远期疗效。
- 血浆交换:可缩短病程,阻止病情进展,推荐用于发病4周内的中度或重症患者。
- 糖皮质激素:疗效不确切,对于不能接受前两种者可考虑。
- 支持性护理:包括对症治疗、康复训练等。
预后
米勒费雪症候群可呈自限性,但不经积极治疗出现后遗症的机率增加。大多数患者在积极治疗后可以获得良好的预后。
预防
米勒费雪症候群的发病机制并不完全清楚,大多可能与感染有关,因此避免受凉、感染、熬夜等,保持健康规律作息,规律运动锻炼,增强体质,有助于预防该病。
如果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以便得到及时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