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接触传染源
寄生虫病通过接触携带病原体的传染源传播,例如接触疫水(含血吸虫尾蚴)、生食或半生食含寄生虫囊蚴的蟹类,或食用被蛔虫卵污染的食物。 -
传播途径多样化
- 食源性传播:摄入未煮熟的肉类(如牛带绦虫病)、被污染的水源(如疟疾通过蚊子叮咬传播)[4](@ref)。
- 皮肤接触:钩虫幼虫可直接穿透皮肤感染,血吸虫通过皮肤接触疫水传播[7](@ref)。
- 媒介昆虫叮咬:如疟原虫通过按蚊叮咬传播,蜱虫传播莱姆病[4](@ref)。
-
寄生虫种类与宿主关系
单细胞寄生虫(如阿米巴、疟原虫)和蠕虫(如蛔虫、绦虫)通过不同生命周期阶段侵入人体。部分寄生虫需中间宿主(如淡水螺、鱼)完成发育,而终宿主(如人)感染后可能出现病理损害。 -
环境与卫生条件
贫困地区卫生设施不足、生食习惯普遍,易导致寄生虫传播。水源污染、垃圾处理不当也会增加感染风险。 -
宿主免疫力差异
免疫力低下者(如儿童、体弱人群)更易感染且病情较重,而良好卫生习惯(如洗手、煮熟食物)可有效预防。
综上,寄生虫病的形成是寄生虫、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需通过切断传播链(如灭蚊、净化水源)和加强个人防护来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