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土地保护工作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
土壤退化方面
- 土壤侵蚀严重:长期的不合理开垦、过度耕作以及水土流失等,导致黑土地的土层厚度变薄。比如东北黑土区,原本一米多厚的黑土层,如今很多地方已下降到30厘米左右,个别耕地甚至出现“破皮黄”现象。
- 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由于作物秸秆大量还田,有机肥施用量不足,以及土壤微生物群落失衡等原因,黑土地的有机质含量不断减少。从20世纪50年代开垦前到现在,东北黑土有机质含量由80-100克/千克下降到25-30克/千克。
- 土壤板结硬化:长期高强度利用和不合理的耕作方式,使得黑土地的团粒结构被破坏,土壤变得紧实、板结,通气性和透水性变差,影响了农作物根系的生长和发育。
-
观念意识方面
- 保护意识淡薄:部分农民对黑土地的价值和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保护黑土地的意识和责任感,仍然采取传统的粗放式耕作方式,过度使用化肥和农药,忽视了对黑土地的养护。
- 短期利益导向:一些地方政府和农民在农业生产中过于追求短期经济效益,对黑土地进行过度开垦和利用,而忽视了黑土地的长期可持续利用。
-
技术推广方面
- 技术应用难度大:一些先进的黑土地保护技术和模式,如秸秆覆盖免耕播种、有机肥深混还田等,对技术和设备的要求较高,普通农户难以掌握和应用。而且这些技术的推广需要配套的机械设备和专业人员的支持,但目前相关的服务体系还不够完善。
- 技术集成度不够:黑土地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项技术的综合运用和集成,但目前在技术集成方面还存在不足,各项技术之间的衔接不够紧密,影响了黑土地保护的整体效果。
-
政策落实与协同方面
- 政策执行不到位: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黑土地保护的政策和法规,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政策的落实不够到位、监管力度不够等。一些地方对黑土地保护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将黑土地保护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导致政策执行不力。
- 部门协同不足:黑土地保护涉及多个部门,如农业农村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等,但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调,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难以形成合力。
总的来说,黑土地保护工作面临着土壤退化、观念意识淡薄、技术推广难度大以及政策落实与协同不足等多重挑战。这些问题相互交织,制约了黑土地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需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保护意识;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推动技术集成与创新;强化政策执行与监管力度,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同时加强部门间的沟通与协作,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方协同的黑土地保护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