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动脉炎的处理需结合病情阶段、血管受累情况及并发症制定个体化方案,主要措施如下:
一、药物治疗
-
糖皮质激素
- 急性期首选药物,如泼尼松、甲泼尼龙,可快速抑制炎症反应。
- 初始剂量需足量,病情稳定后逐步减量,长期使用需监测副作用(如感染、血糖升高等)。
-
免疫抑制剂
- 用于激素减量期间或疗效不佳时,常用环磷酰胺、甲氨蝶呤、硫唑嘌呤等,可减少复发风险。
-
生物制剂
- 针对难治性病例,使用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如依那西普)或托珠单抗等,调节免疫异常。
-
辅助药物
- 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预防血栓形成;
- 合并高血压或心衰时,联用降压药(硝苯地平、氨氯地平)或强心剂(地高辛)。
二、手术治疗
-
血管重建术
- 严重血管狭窄或闭塞时,采用旁路移植术或内膜剥脱术恢复血流。
-
介入治疗
- 球囊扩张术联合支架植入术,用于局限性狭窄,创伤小且恢复快。
三、生活方式与基础调整
-
日常管理
- 避免劳累、感染、情绪波动,保证充足休息;
- 饮食清淡,低盐低脂,多摄入维生素及优质蛋白。
-
中医辅助
- 中药(丹参、川芎)或针灸辅助活血化瘀,改善循环。
四、长期监测与随访
- 定期复查血沉、C反应蛋白、血管影像学(超声/CT)评估炎症及血管状态;
- 调整药物剂量,早期发现并发症(如动脉瘤、血栓)。
总结:大动脉炎需综合药物控制炎症、手术/介入恢复血流、生活管理及定期随访,以延缓疾病进展并降低器官损伤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