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可尼综合征的形成与遗传性和获得性因素密切相关,具体机制如下:
一、病因分类
-
遗传性因素
- 多由基因突变导致近端肾小管转运功能障碍,常伴随其他遗传代谢疾病,如:
- 胱氨酸储积症:胱氨酸在组织异常沉积,引发多系统损害和肾小管功能异常。
- Wilson病(肝豆状核变性)、遗传性果糖不耐受、酪氨酸血症等代谢疾病。
- 部分病例为常染色体隐性或显性遗传的直接结果,如特发性刷状缘缺失型。
- 多由基因突变导致近端肾小管转运功能障碍,常伴随其他遗传代谢疾病,如:
-
获得性因素
- 药物或毒素损伤:
- 化疗药物(如异环磷酰胺)、抗病毒药物(如阿德福韦酯、去羟肌苷)、过期四环素等肾毒性药物可破坏肾小管功能。
- 重金属中毒(铅、汞、镉等)或化学物质(马兜铃酸)暴露。
- 系统性疾病:
- 多发性骨髓瘤、淀粉样变性、干燥综合征等免疫疾病引起肾小管损伤。
- 慢性肾病(如间质性肾炎、肾移植后)或代谢异常(维生素D缺乏)。
- 药物或毒素损伤:
二、病理机制
近端肾小管的重吸收功能障碍导致以下物质异常流失:
- 电解质及代谢物:如钾、钠、钙、磷、碳酸氢盐等丢失,引起低钾血症、代谢性酸中毒等。
- 有机物质:包括葡萄糖、氨基酸、小分子蛋白质等,表现为全氨基酸尿、葡萄糖尿、肾小管性蛋白尿。
- 骨骼代谢异常:长期低磷血症和维生素D代谢障碍可诱发佝偻病或骨质疏松。
三、人群差异
- 儿童患者:以遗传性因素为主(如胱氨酸储积症),常伴生长发育迟缓和多器官损害。
- 成人患者:多为继发性(药物、中毒或全身性疾病),病程中肾功能衰竭风险更高。
综上,范可尼综合征的形成涉及遗传缺陷、毒素/药物损伤及全身性疾病对肾小管功能的直接或间接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