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型超敏反应性疾病,也被称为速发型过敏反应或变态反应,是由机体对某些外界物质(称为变应原或过敏原)产生异常的免疫应答所引起的。这种反应主要由特异性IgE抗体介导,通常在再次接触相同的抗原后数分钟内发生,因此得名“速发型”。
Ⅰ型超敏反应性疾病的形成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致敏阶段、激发阶段和效应阶段。
致敏阶段
当一个从未接触过某种变应原的个体首次暴露于该变应原时,变应原会激活机体的免疫系统,特别是T辅助细胞(Th2细胞)。这些Th2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4(IL-4),促进B淋巴细胞转化为浆细胞,并促使它们大量生产针对该变应原的特异性IgE抗体。IgE抗体的Fc片段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高亲和力受体(FcεRI)结合,从而使这些细胞处于一种准备状态,即所谓的“致敏状态”。
激发阶段
一旦机体被致敏,如果再次接触到相同的变应原,这些变应原就会与附着在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上的IgE抗体相结合。由于变应原通常是多价分子,它可以同时交联多个相邻的IgE分子,导致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这个过程释放出一系列生物活性介质,如组胺、白三烯、前列腺素等,这些都是引起过敏症状的关键因素。
效应阶段
释放出来的介质会引起一系列生理变化,包括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和平滑肌收缩等,进而引发局部或全身性的过敏症状。例如,呼吸道平滑肌收缩会导致支气管哮喘;皮肤上的反应则可能表现为荨麻疹或血管性水肿;消化道的症状可能包括恶心、呕吐、腹痛和腹泻等。
值得注意的是,Ⅰ型超敏反应不仅限于上述急性反应,有时还会出现迟发相反应,这通常发生在初次反应后的6到12小时之间,并且可能持续更长时间。Ⅰ型超敏反应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背景,这意味着并不是所有人都会对同样的变应原产生过敏反应,而且家族中存在过敏史的人更容易患上此类疾病。
Ⅰ型超敏反应性疾病是由于机体免疫系统对无害物质过度敏感而产生的异常免疫反应,它涉及到复杂的免疫机制和多种细胞因子的作用。了解其发生机制有助于更好地预防和治疗这类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