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心力衰竭的处理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以下是具体的处理方法:
- 一般治疗
- 病因治疗:积极治疗原发病,如冠心病患者进行血运重建,高血压患者控制血压,心律失常患者纠正心律失常等。
- 生活方式调整:严格限制盐的摄入,每日不超过 2 克,减少水的摄入;戒烟限酒;根据病情进行适量的运动,以不引起疲劳和呼吸困难为宜;避免劳累和情绪激动,保持规律的作息;控制体重,将体重指数维持在 18.5 - 23.9kg/m²。
- 药物治疗
- 利尿剂:有液体潴留的心衰患者均应使用,可减轻水肿,降低心脏前负荷。常用药物有噻嗪类(如双氢克尿噻)、袢利尿剂(如呋塞米)、保钾利尿剂(如螺内酯)等。
- 肾素 - 血管紧张素 - 醛固酮系统抑制剂:包括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如卡托普利、依那普利等,血管紧张素 Ⅱ 受体拮抗剂(ARB)如缬沙坦、厄贝沙坦等,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如螺内酯。这类药物可改善心肌重构,降低死亡率。
- β 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比索洛尔等,可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抑制心肌重构,改善心功能,提高患者生存率,但需在病情稳定后从小剂量开始使用。
- 钠 - 葡萄糖共转运蛋白 2 抑制剂(SGLT2i):如达格列净、恩格列净等,可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降低心血管死亡和因心衰住院的风险。
- 正性肌力药物:洋地黄类药物如地高辛,适用于心功能 Ⅲ、Ⅳ 级收缩功能障碍为主的心力衰竭患者,可增强心肌收缩力;非洋地黄类正性肌力药如多巴酚丁胺、米力农等,仅适宜于急性心衰短期使用。
- 非药物治疗
-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对于存在心室收缩不同步的患者,通过植入心脏起搏器来调节心脏的节律,使左右心室收缩同步,可改善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降低死亡率。
-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适用于有严重心律失常、心脏性猝死高危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可预防猝死。
- 心脏移植:是终末期心力衰竭的有效治疗方法,但由于供体短缺、手术风险大及术后免疫排斥等问题,限制了其广泛应用。
- 左心室辅助装置(LVAD):可作为心脏移植前的过渡治疗,或用于不宜进行心脏移植的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的长期支持治疗,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期。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需要定期到医院复查,监测症状、体征、心电图、心脏超声、血常规、电解质等,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同时,患者和家属应积极配合治疗,了解疾病相关知识,提高自我管理能力,以更好地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