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保姓的来历与蒙古族历史紧密相关,主要可追溯至元末明初的民族迁徙与历史事件,具体可分为以下三个层面:
一、蒙古族后裔的迁徙与定居
-
元末蒙古将领后裔
元朝末年,蒙古将领王保保(扩廓帖木儿)随养父察罕帖木儿平定红巾军起义,后官至元朝丞相。其子元善(讳)因平寇有功,被明太祖朱元璋赐姓“保”,封“天官”,建立“保天官”家族,成为南通保姓的主要来源。
-
改姓与分支
-
元善后裔中,部分人因避朱元璋清算元朝残余势力,于1368年(明洪武元年)迁居江苏南通通州,形成“流寓”分支。
-
另有分支迁至云南保山,形成“流寓”云布昆明的支系。
-
二、历史事件与姓氏融合
-
朱元璋的招抚政策
明太祖朱元璋为笼络蒙古遗民,对元善等蒙古将领后裔实施招抚政策,赐姓“保”并授予官职,促使其与汉族融合。
-
民族融合与姓氏扩散
随着时间推移,保氏与当地汉族通婚、迁徙,逐渐形成以“保”为氏的汉族群体。例如,明末冒辟疆被推测为蒙古王室后代,其家族也属于保姓分支。
三、历史文献与族谱佐证
-
《南通历史札记》记载
明代文献明确记载保氏为蒙古族后裔,其先祖与元朝将领有直接关联。
-
族谱与分布
-
南通保氏在通州、张家港等地有聚居地,江苏苏州、云南保山等地也有分支。
-
明清时期,保氏已融入当地社会,形成独特文化传统。
-
总结
南通保姓以蒙古族后裔为主体,其形成与元末明初的民族迁徙、历史事件及朱元璋的招抚政策密切相关。经过数代融合,保氏已发展为江苏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姓氏,保留着蒙古族文化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