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始县位于河南省东南部,历史悠久,其古代名称经历了多次变迁。了解固始的古代名称及其变迁,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其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
固始的古代名称
蓼城
固始在先秦时期被称为蓼城,这是因为固始县境域古为先秦蓼国核心地区。蓼国的建立与皋陶的后代有关,皋陶被尊为上古四帝之一,封地、葬地皆在古固始地区。
蓼城作为固始的古称,反映了其在先秦时期的重要地位和独特的文化背景。
寝丘
春秋中期,楚国灭掉了固始地区的诸侯国,建立起期思县,固始为期思县的番乡,名为寝丘邑。寝丘这个名字在汉代继续使用,西汉时期在寝丘邑设立寝县。
寝丘作为固始的古代名称,显示了其在楚国时期的重要地理位置和行政归属。
寝县
寝县是固始在西汉时期的正式名称,西汉建武二年(公元26年),光武帝刘秀封大司农李通为固始侯,于寝县建立固始侯国,固始由此得名。
寝县的设立标志着固始从一个诸侯国的封地正式成为汉朝的县,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廖城
固始还被称为廖城,这与固始县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背景有关。廖城作为固始的别称,反映了其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独特的文化特征。
固始的历史背景
地理位置
固始县位于河南省东南端,豫皖两省交界处,南依大别山,北临淮河,地处江淮西部,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季风性气候区。
固始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中原地区与东南沿海的重要通道,历史上多次成为移民的集散地。
历史变迁
固始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夏、商时期为蓼国地,西周时期为蓼、蒋、黄、番等国地,春秋中期为楚国期思县,西汉设立寝县,东汉改为固始侯国。
固始的历史变迁反映了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地位,尤其是作为中原地区向东南沿海移民的重要起点。
文化影响
固始是“唐人故里、闽台祖地”,历史上四次大规模人口南迁都与固始有关,这些移民对福建、广东、台湾等地的开发和文化交流产生了深远影响。固始的文化影响不仅体现在人口迁移上,还体现在文化传承上,成为连接中原与东南沿海的重要文化纽带。
固始的文化影响
根亲文化
固始被誉为“中原第一侨乡”,其独特的根亲文化在东南亚及台湾地区有着广泛的影响。每年举办的“中原(固始)根亲文化节”吸引了大量闽台同胞及海外侨胞返乡祭祖。
根亲文化是固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固始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
书画文化
固始自古文风昌盛,历史上出现了许多著名的书画家,如祝庆藩、吴其浚、丁竹樵等,他们的作品在江南各地竞相珍藏。书画文化是固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固始在文化艺术领域的深厚底蕴和卓越成就。
固始的古代名称经历了多次变迁,从先秦时期的蓼城,到春秋时期的寝丘,再到西汉时期的寝县,最后在东汉时期确定为固始侯国。这些名称不仅反映了固始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地位,也体现了其在历史上的重要地理位置和独特的文化背景。固始作为“唐人故里、闽台祖地”,其独特的根亲文化和书画文化,使其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