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工作制度是医院为了规范和加强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工作而制定的一系列规定和流程。其目的是确保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提高抢救成功率,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抢救组织与职责
抢救领导小组
医院成立抢救领导小组,由业务院长担任组长,成员包括医务科、护理部及各临床科室主任。负责全院抢救工作的组织、协调、指挥与监督。
科室抢救小组
各临床科室成立以科主任为组长的科室抢救小组,负责本科室急危重症患者的日常抢救工作,明确小组成员职责分工,包括医师、护士在抢救过程中的具体任务。
抢救设备与药品管理
设备管理
各科室应配备完善的抢救设备,如呼吸机、除颤仪、心电监护仪、洗胃机等,并定期进行维护、保养和校准,确保设备处于完好备用状态。
药品管理
急救药品应按照规定的储存条件存放,定期检查有效期和数量,及时补充更换。建立抢救设备和药品使用登记制度,详细记录使用时间、患者信息、使用情况等。
抢救工作流程
病情评估与启动抢救
患者到达后,首诊医护人员应迅速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判断是否需要立即进行抢救。如需要,应立即启动本科室抢救程序,并通知科室抢救小组。
抢救实施
抢救小组应在规定时间内到达现场展开抢救工作,按照急救诊疗规范进行救治,做到分工明确、密切配合。在抢救过程中,应及时、准确记录患者的病情变化、抢救措施及用药情况等。
转运与交接
对于病情稳定或需要转科进一步治疗的患者,应按照规定的转运流程进行安全转运,并做好交接工作。
家属沟通与告知
知情同意
在抢救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及时向患者家属或法定代理人告知患者的病情、抢救措施、预后情况等。对于需要实施特殊检查、特殊治疗、手术等情况,应按照规定履行书面知情同意手续。
心理支持
尊重患者及家属的知情权和选择权,耐心解答家属的疑问,积极处理家属的意见和诉求,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
抢救质量控制与持续改进
质量检查
医院医务科和护理部定期对各科室的抢救工作进行质量检查,包括抢救流程执行情况、设备药品管理、病历书写等方面。
案例分析与改进
各科室应定期对本科室的抢救病例进行总结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不断提高抢救质量。发生重大抢救事件后,医院应组织专项讨论和评估,总结经验教训,完善相关制度和流程。
抢救工作制度通过明确的组织架构、严格的设备与药品管理、规范的抢救流程、有效的家属沟通机制以及持续的质量控制,确保医院在应对急危重症患者时能够提供及时、高效的医疗救治,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