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康是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的副主任医师,他在眼科领域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显著的学术成就。以下是关于封康的详细简历。
教育背景
眼科博士学位
封康拥有眼科博士学位,师从我国著名眼科专家马志中教授,获北京大学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
学术交流
封康曾赴美国、英国、韩国等国进行临床实践和教学进修,带回了当时国际最前沿的眼科技术。
职业生涯
职称和职务
- 封康现任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副主任医师、博士生指导老师,北医三院创伤中心成员,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延安院区眼科主任(2021.11-2022.4)。
- 他是九三学社成员,并担任九三学社北医三院支社委员。
临床工作
封康擅长眼底病、眼外伤、黄斑病的临床工作,特别在眼外伤救治、复杂玻璃体手术、白内障手术及各类外眼手术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
学术成就
研究课题
- 封康主持了北京市、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重点课题及各类横向研究课题共6项。
- 他在糖尿病眼病、眼外伤等领域的研究成果显著,发表了多篇SCI论文和中文核心期刊论文。
科研创新
- 封康在微创后巩膜加固系统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该技术为许多面临视力丧失风险的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 他在PCV(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的病因学研究方面也取得了新的进展,提出了新颖的看法,并在国际眼外伤学术会议上进行了详细介绍。
社会活动
志愿服务
封康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如在校园内开展眼科义诊活动,为师生提供健康咨询服务。
科普活动
他曾主持线上“先进医学科学技术惠民行活动”,通过科普知识分享,增加了大众对医学知识的正确了解。
未来规划
继续研究和创新
封康表示将继续追踪国际眼科领域的最新动态,将前沿的治疗手段引入国内,力求让每一位患者都能享受到科技进步带来的福祉。
公益事业
他致力于全国公益事业的发展,用手术刀治疗患者解决痛苦,回报社会。
封康教授在眼科领域有着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他在临床、科研和社会活动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未来,他将继续致力于眼科研究和创新,为更多患者带来光明。
北医三院封康的临床研究方向有哪些?
北医三院封康医生的临床研究方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近视防控:专注于青少年儿童近视防控,尤其是高度近视和病理性近视的临床研究与干预。
-
后巩膜加固术:主攻微创后巩膜加固系统,通过异体巩膜或钛板材料增强巩膜强度,阻止眼球扩张和眼轴延长,从而控制近视进展。
-
眼底病与眼外伤:擅长玻璃体手术、视网膜外路手术、复杂眼外伤修复及白内障手术,尤其在视网膜脱离、眼底病变治疗领域有丰富经验。
-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参与PCV的病因学研究,探索玻璃体视网膜手术联合抗VEGF治疗、RPE移植等创新疗法,并通过组织病理学和分子生物学分析揭示发病机制。
-
防盲与临床技术推广:致力于防盲工作,推广微创手术技术(如10K/27G玻切系统),并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以提升诊疗水平。
封康教授在北医三院的工作时间
根据检索结果,封康教授在北医三院的工作时间相关信息如下:
-
门诊时间:封康教授在北医三院本院的专家门诊时间为2024年12月20日(周五)上午,出诊科室为眼科,地点在本院眼科中心二层教授五诊室。
-
执业信息:封康教授目前担任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副主任医师、博士生指导老师,并曾担任北医三院延安院区眼科学术主任(2021.11-2022.4)。他在北医三院本院、首都国际机场院区、北方院区等多个院区均有执业信息。
-
其他出诊信息:2023年5月,他曾作为专家在迁安市人民医院坐诊,但该信息为外部医院合作安排。
综上,封康教授在北医三院的工作时间以本院门诊和院内任职为主,具体门诊时间可能需通过医院官网或挂号平台查询最新安排。
北医三院封康的科研成果和奖项有哪些?
北医三院封康的科研成果和奖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
科研奖项
封康作为第二完成人参与的《眼外伤致盲机理及诊治关键技术研究》获得天津市科技进步特等奖。他在眼外伤、玻璃体手术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多次获得学术认可,并在国际会议中展示创新技术。 -
专利与著作权
封康拥有实用新型发明专利8项、著作权2项,涉及眼科手术器械及技术改进。 -
学术论文与课题
主持北京市及北医三院重点课题6项,发表SCI论文累计影响因子超30分,并参与多项横向研究课题。其团队在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领域的研究突破传统认知,提出Bruch膜为发病始动因素的新观点,相关成果发表于国际学术会议。 -
临床技术创新
开发微创后巩膜加固术系统,用于儿童高度近视防控,该技术通过异体巩膜材料实现眼球扩张阻断,术后控制效果显著且安全性高。 -
教学与学术贡献
担任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博士生指导老师,培养多名研究生,并主持北京大学教学课题2项,发表教学论文3篇。曾获北京大学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
以上信息综合自北医三院官网及封康教授相关学术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