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室的环境要求是确保患者安全和医疗质量的关键因素。透析室应达到特定的环境类别标准,以预防感染、提供舒适的透析环境,并满足医疗操作的需求。
透析室环境要求
环境类别标准
- III类环境:根据GB 15982-2012《医院消毒卫生标准》,透析室属于III类环境,空气平均菌落数应达到≤4.0CFU/皿(平板暴露时间5分钟),物体表面平均菌落数≤10.0CFU/cm²。
- 清洁区与污染区分区:透析室应明确划分清洁区与污染区,清洁区包括医护人员办公室、生活区、水处理间等,污染区包括透析治疗区、治疗室等。
通风与空气净化
- 通风要求:透析治疗区应保持空气清新,每日透析结束后应进行有效的空气净化/消毒,使用紫外线灯照射消毒是常用的方法。
- 空气净化设备:透析室应配备空气消毒装置、空调等,保持空气清新,必要时使用换气扇。
照明要求
透析室应具备足够的照明,特别是在穿刺和治疗等场所,应使用局部照明设备,避免产生眩光。
温度与湿度控制
- 温度控制:透析室应维持适宜的温度,通常为20-25℃,以提供舒适的透析环境。
- 湿度控制:相对湿度应控制在50-60%之间,以防止空气过于干燥或潮湿。
透析室感染控制标准
消毒与清洁
- 消毒要求:每次透析结束后,应对透析单元内所有物品表面及地面进行清洁消毒,使用含有效氯500mg/L的消毒液。
- 透析机消毒:透析机内部管路应定期进行消毒,采用冷化学消毒、热化学消毒或热水消毒等方法。
手卫生
透析室应合理设置手卫生设施,医护人员每接触患者前后应进行手消毒,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或洗手液。
医疗废物处理
透析室应严格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进行分类和处理,防止交叉感染。
透析室监测方法
环境监测
- 空气监测:每月对透析室空气进行微生物检测,确保空气符合卫生标准。
- 物体表面监测:每月对透析机外表、治疗车外表、桌面等进行抽样监测,确保表面清洁。
设备消毒监测
定期对透析设备的消毒记录进行检查,确保设备在使用前后均得到有效消毒。
透析室应达到III类环境标准,确保空气和物体表面清洁,通风良好,照明适宜,温度和湿度控制合理。透析室还需严格执行消毒和清洁标准,加强手卫生管理,妥善处理医疗废物,并通过定期环境监测和设备消毒监测,确保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
透析室应有哪些基本设施
透析室的基本设施需满足分区布局、设备配置、感染控制等要求,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一、分区布局
- 清洁区:包括治疗准备室、水处理间、清洁库房、医护人员办公室及生活区等,需与污染区严格分隔。
- 潜在感染风险区:如透析治疗室、接诊区、患者更衣室等,需设置手卫生设施并控制人员流动。
- 污染区:包括透析器复用间、污物处理室等,需配备独立垃圾通道和消毒设施。
二、基本设备
- 透析设备:二级以上医疗机构需配备至少10台血液透析机,其他机构按需配置,并确保设备符合国家III类医疗器械标准。
- 水处理系统:需配备反渗机、前处理系统及消毒装置,水处理间面积不小于设备占地面积的1.5倍。
- 辅助设备:供氧装置、负压吸引装置、心电监护仪等,急救区需配置心脏除颤器、抢救车等。
三、感染控制设施
- 通风与消毒:透析治疗室需安装空气消毒装置,保持通风良好,达到Ⅲ类环境标准。
- 医疗废物处理:设置污物暂存处,配备消毒设施,医疗废物需按《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分类处理。
四、其他必要设施
- 信息化设备:需具备联网电脑及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患者数据实时上报。
- 职业防护:提供必要的防护用品(如手套、口罩)及手卫生设施,降低医源性感染风险。
以上设施配置需严格遵循国家卫生标准,并定期维护消毒隔离制度。
透析室工作人员应遵循哪些防护要求
透析室工作人员应遵循以下防护要求,以确保职业安全与感染控制:
一、个人防护装备使用
-
标准预防措施
执行可能暴露于血液、体液的操作(如血管穿刺、连接血管通路)时,需穿戴手套、口罩、防护服、护目镜等个人防护装备,并根据操作类型选择防护级别。- 戴手套时机:接触污染物体表面、处理血标本、操作透析机等。
- 不戴手套的时机:透析前准备(如机器检测)、测量血压、离开透析单元等。
-
传染病患者额外防护
处置传染病患者时,需在标准预防基础上采取额外隔离措施(如专用透析机、防护服),并根据传播途径选择防护装备。
二、手卫生规范
-
洗手与消毒时机
- 必须洗手:接触患者前、无菌操作前、暴露体液风险后、接触患者后、接触环境后。
- 速干手消毒剂适用:手部无肉眼污染时。
-
特殊情况处理
- 接触传染病患者血液/体液后,需先洗手再消毒。
- 戴手套前后均需手卫生。
三、锐器伤应急处理
-
紧急处理步骤
- 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出伤口血液,避免挤压局部,冲洗后消毒并包扎。
- 填写《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登记表》并上报。
-
传染病预防措施
- HBV暴露:未接种疫苗者需注射免疫球蛋白和疫苗;已接种者根据抗体状态补种。
- HCV/HIV暴露:定期检测抗体,必要时咨询医师进行预防性治疗。
四、健康监测与疫苗接种
- 定期健康检查
每年至少1次体检,检测乙肝、丙肝、梅毒、HIV等标志物,并保存档案。 - 疫苗接种建议
乙型肝炎病毒易感者(HBsAb阴性)应接种疫苗。
五、感染控制与消毒措施
-
环境消毒
- 每班透析后通风,每日空气净化/消毒,物体表面使用含氯消毒剂擦拭。
- 透析机表面污染时,用2000mg/L含氯消毒剂处理。
-
医疗废物管理
遵循《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分类处理并封闭转运。
六、培训与应急演练
- 定期培训
包括感染控制规范、手卫生、锐器伤处理等,确保知识更新。 - 应急机制
制定应急预案,模拟演练提升突发事件响应能力。
总结
透析室工作人员需综合执行个人防护、手卫生、锐器伤处理及定期监测,同时结合环境消毒和疫苗接种,最大限度降低职业暴露风险。具体操作需严格遵循《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及《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等指南。
透析室的环境卫生标准有哪些具体规定
透析室的环境卫生标准具体规定如下:
-
分区布局要求
透析室需划分为治疗区(普通/传染病透析间)、辅助区(治疗室、设备间)、清洁区(水处理间)和污染区(医疗废物暂存间),并设置独立通风系统及物理屏障。传染病患者需分区分机透析,避免交叉感染。 -
日常清洁与消毒
- 物体表面:每日透析结束后需对透析机外部、床/椅、小桌板等高频接触表面使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或中高效消毒剂擦拭;地面有污染时需用消毒液处理。
- 空气消毒:采用紫外线循环风动态净化装置,空气细菌菌落总数需≤4 CFU/(5min·9cm平皿)。
- 床单等物品:患者使用的床单、被套等需一人一用一更换。
-
透析设备与水质管理
- 每次透析后需对透析机内部按说明书消毒(冷化学、热化学或热水消毒)。
- 水处理系统需定期冲洗消毒,透析用水细菌数≤100 CFU/mL,内毒素≤0.25 EU/mL;透析液细菌数≤100 CFU/mL,内毒素≤0.5 EU/mL。
-
医务人员操作规范
- 进入透析区需穿工作服、换工作鞋,执行手卫生规范(接触患者前后、无菌操作前等)。
- 一次性医疗器械不得重复使用,复用器械需严格灭菌。
-
感染控制监测
- 每月监测空气、物体表面及医务人员手卫生细菌指标,确保达标。
- 传染病患者需定期筛查病毒标志物,新入患者需检测乙肝、丙肝、梅毒等。
-
医疗废物管理
需按《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分类处理,封闭转运,避免污染扩散。
以上规定依据《医疗机构血液透析室管理规范》《医院消毒卫生标准》等文件制定,旨在降低交叉感染风险,保障患者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