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市在2025年继续推进新农村建设,重点包括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现代“美丽农居”建设、乡村治理和经济发展等方面。以下是对这些方面的详细探讨。
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
思想认识再提高
江阴市强调要提高思想认识,坚决贯彻中央、省市决策部署,确保全面完成旱厕动态清零和污水直排治理等突出问题整改任务,推动民生工程真正成为民心工程。
通过提高思想认识,江阴市能够更有效地动员各方资源,确保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顺利推进,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
重点整治任务
江阴市聚焦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标准,着力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水平,创新群众参与机制,建立问题整改闭环管理制度。通过重点整治任务,江阴市能够有针对性地解决农村环境中的突出问题,推动乡村环境的全面提升。
生态环境保护
江阴市大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全面实施新一轮太湖治理,深化美丽幸福河湖行动,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通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江阴市不仅改善了农村环境,还促进了可持续发展,增强了农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推进现代“美丽农居”建设
三年行动方案
江阴市制定了现代“美丽农居”建设三年行动方案,计划到2025年底,规划发展村庄的60%基本建成现代“美丽农居”。通过三年行动方案,江阴市能够系统性地推进农居建设,确保农村住房条件的显著改善,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典型示范
江阴市选取自然条件好、田园风光鲜明的村庄,建设现代“美丽农居”示范点,市级层面在土地、财政等方面给予支持。通过典型示范,江阴市能够带动周边村庄的建设,形成良好的示范效应,推动整体农村环境的提升。
土地资源节约
江阴市鼓励农户选择权,对在规划发展村或集聚点更新改善农房的农户给予奖励,对闲置宅基地及住房采取自愿有偿退出等方式。通过节约土地资源,江阴市能够更有效地利用农村土地资源,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加强乡村治理
党建引领
江阴市强调以党建为引领,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提升乡村治理水平。通过党建引领,江阴市能够增强乡村治理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确保乡村治理的有效实施。
积分制管理
江阴市推广积分制管理,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内容纳入乡村治理积分制管理,通过积分兑换福利、实施奖惩,推进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通过积分制管理,江阴市能够激发村民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格局。
推动乡村经济发展
产业发展
江阴市通过加大农业产业项目招引力度,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打造更多新产业新业态,加快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通过产业发展,江阴市能够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提升农村经济的整体水平。
集体经济
江阴市激活集体经济“强大引擎”,通过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创新镇村集体经济建设农业农村重大项目的投融建管模式。通过集体经济的发展,江阴市能够增强农村的经济活力,推动乡村振兴,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江阴市在2025年通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现代“美丽农居”建设、乡村治理和经济发展等多方面的努力,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些措施不仅提升了农民的生活质量,还为乡村全面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江阴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江阴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目标是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
产业兴旺
通过推动农业资源集约化利用、发展"农业+休闲观光"等新型业态,形成"一村一品"产业格局。2023年村级收入达28.7亿元,村均1120万元,4个村收入超亿元。 -
生态宜居
• 农村生态河道覆盖率超75.8%,生活污水治理实现行政村全覆盖
• 建成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24个、特色田园乡村10个
• 完成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14.28公里,新改建天然气接管1.2万户 -
生活便利
• 邮政便民服务站、村级物流站行政村覆盖率100%
• 完成9所农村中小学幼儿园新改扩建,创成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市
• "15分钟医保服务圈"省级示范点新增4个 -
共同富裕
• 成立全国首个县域"乡村振兴·共富基金",累计投放资金超1.3亿元
• 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7.57%,首创"互联网+"医疗互助模式覆盖57.95万人
• 2023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989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1.801 -
乡村治理
推行"阳光治理"模式,通过积分制管理、村级民主自治等创新机制,实现村集体"三资"监管闭环化,璜土村等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江阴新农村建设有哪些成功案例?
江阴市在新农村建设中涌现出多个成功案例,通过差异化发展路径和特色产业培育,有效推动了乡村振兴和农民增收。以下是部分典型案例:
-
长泾镇泾东村人才公寓项目
利用老村委会地块打造人才公寓,一期和二期已基本出租,年租金收益约230万元,既盘活了闲置资源,又为村集体增收提供了新动能。 -
祝塘镇石堰村农文旅融合模式
深挖乡土生态资源,整合老村委会及周边地块,引入餐饮、文创、直播等新业态,带动年轻人返乡创业和外来投资,成为“网红打卡地”。该村还通过“喜事”IP打造,构建“休闲乡村+花田喜事+田园商业”模式,助力乡村振兴。 -
夏港街道三元村文旅综合体
盘活低效用地150余亩,发展“乡村休闲旅游+文创+农创”产业,建设家风家训民俗文化主题公园、观光农业等项目,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逐年增强,2023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767万元。 -
璜土镇“村村富”联合发展
通过村村抱团成立投资公司,建设优质中小企业孵化园,每年为全镇村集体增收超1000万元,有效激活集体经济“引擎”,入选江苏省农业农村重大项目创新典型。 -
月城镇戴庄村花塘水芹产业园
整合传统种植资源,建成千亩级现代产业园,2023年带动300余名村民就业,增收1500万元,形成“规模化种植+观光农业”特色模式。 -
南闸街道观西村陶湾设计项目
以桃文化为主题,规划“湾”畔空间,结合生态与人文要素,打造狮山湖生态旅游度假区,带动村民就业和增收,获全国乡村设计奖项。 -
长泾镇花园村产业升级
推动传统印染业转型,发展新材料包装产业,2023年规上产值达67.73亿元,村级收入超2100万元,实现经济与生态双赢。
这些案例体现了江阴市通过资源盘活、产业融合、集体经济发展等创新模式,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实践成果。
江阴新农村建设对农民们有哪些好处?
江阴新农村建设通过多维度举措显著提升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经济增收与产业升级
江阴通过发展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如花塘水芹产业园)和农村集体经济,带动农民就业与收入增长。例如,戴庄村水芹产业带动全村136户农户就业,年增收约2000万元。同时,村级集体经济“造血”功能增强,2023年全市村均收入达1120万元,4个村收入超亿元,为村民提供分红和福利保障。 -
公共服务与生活便利提升
农村基础设施大幅改善,包括邮政综合便民服务站、村级寄递物流覆盖率达100%,农贸市场标准化改造率71%。教育方面,完成9所农村中小学幼儿园新改扩建工程,创成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市。医疗方面,构建覆盖全市的乡村医疗互助体系,补助超3.18亿元,居家养老服务机构覆盖率达91.15%。 -
生态环境与居住条件优化
通过村庄环境整治和生态保护,建成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24个、特色田园乡村10个,农村生态河道覆盖率超75%。三房巷村等示范村通过统一规划住宅区,打造“新江南人家”风貌,村民住房条件显著改善。 -
精神文化与民主治理强化
村庄文化设施完善,如三房巷村建设图书馆、文化活动中心和国信影视城,丰富村民精神生活。璜土村推行“阳光治理”和积分制,激发村民参与乡村建设热情,促进文明乡风。 -
政策保障与权益维护
江阴出台《关于深入推进现代“美丽农居”建设的实施意见》,保障农民住房权益,优化宅基地管理,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同时,通过“乡村振兴·共富基金”精准帮扶薄弱村,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综上,江阴新农村建设通过产业振兴、公共服务完善、生态治理和文化提升,全面增强了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为全国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借鉴的“江阴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