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接种门诊的设置需遵循国家及地方规范,结合服务需求、安全管理和信息化要求,以下为关键设置标准及要求:
一、选址与布局要求
- 位置选择
- 原则上设置在一楼或二楼,若在三楼及以上需配备电梯,禁止与普通门诊、病房、放射科等感染风险科室共用出入口。
- 独立区域优先,不得单独设立在医疗机构外(临时接种点除外)。
- 服务覆盖范围
- 城市地区服务半径不超过5公里,农村不超过10公里,超出需增设接种点或服务站。
二、功能分区与面积标准
- 基本分区
- 候诊区:引导人流,避免交叉感染,可与留观区合并但需明确标识。
- 预检/登记区:核实受种者信息,进行健康筛查和知情告知。
- 接种区:需≥2个接种单元(社区门诊至少3个,含成人接种单元),单个面积≥5m²,配备接种台、桌面冰箱等,且需隔断保护隐私。
- 留观区:观察30分钟,配备座椅、饮水设备、急救设施。
- 冷链区:独立设置,配备冷库、医用冰箱及温度监测系统。
- 面积要求
- 总使用面积根据级别不同:示范门诊≥80m²,标准≥70m²,合格≥60m²。
三、硬件配置与设备
- 冷链设备
- 需配置冷库、医用冷藏/低温冰箱、桌面冰箱等,配备不间断电源或备用发电机。
- 信息化设备
- 计算机、扫码枪、电子核签设备,接入政务外网,支持疫苗追溯和数字化管理。
- 急救设备
- 配备肾上腺素、氧气袋、血压计等急救药品器械。
四、人员资质与配置
- 资质要求
- 工作人员需持有执业医师/护士证,每年参加专业培训并考核合格。
- 社区门诊至少配备1名公共卫生医师。
- 人员数量
- 每次门诊至少包括:1名健康询问员、1名留观医师、每个接种单元1名接种员,且至少1人为专职。
五、服务时间与流程管理
- 服务周期
- 社区门诊每周≥3天(含1天周末),每日服务≥2.5小时;犬伤门诊需24小时开放。
- 接种流程
- 严格执行“三查七对”(查健康、查记录、查疫苗;核对信息、剂量、部位等),确保安全接种。
六、资质备案与监管
- 备案要求
- 需持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并向属地卫健部门备案,非免疫规划门诊需单独备案。
- 信息公示
- 公示疫苗种类、价格、服务时间及咨询电话,流程标识清晰。
七、特殊门诊设置
- 数字化门诊:实现全流程信息化管理(如预约、排队、留观提醒)。
- 犬伤处置门诊:需独立伤口处理室,与普通接种区分隔。
以上标准综合了国家规范和地方实践,具体执行需结合当地卫生部门要求。更多细节可参考相关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