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人并非不承认自己是江苏人,只是在介绍家乡时,习惯精确到市县,主要有以下原因:
- 文化差异:
- 语言方面:江苏地域广阔,方言众多。北部地区多讲中原官话,与山东话相似;南部地区流行吴语,接近上海、浙江的 “吴侬软语”;南京附近则是江淮官话,口音与安徽话相似。没有一种能代表全省的统一语言,导致文化认同感难以凝聚在 “江苏” 这个整体概念上。
- 饮食、风俗等方面:江苏各地在饮食、穿着打扮等方面也缺乏共同特征,难以找到能将全省联系在一起的文化纽带,各地文化相对独立。如苏南的苏锡常地区饮食偏甜,而苏北地区饮食口味相对较重。
- 地理因素:长江和淮河将江苏分成三部分,在古代水上交通不发达时,被河流隔开的两岸交流困难,逐渐形成了三种地域文化。淮河以北靠近中原,形成中原文化;长江以南属于江南地区,形成以苏州为中心的吴文化;长江与淮河之间则形成了江淮文化。长期以来,江苏人根据地理位置将本省分为苏北、苏中、苏南,对整个江苏省的归属感相对减弱。
- 经济因素:改革开放后,苏南地区的苏州、无锡、常州等城市,凭借靠近上海的优势,经济发展迅速,成为全国知名的经济发达地区。这些地区的人在对外介绍时,更愿意说出自己所在的城市,因为他们对自己城市的经济实力感到自豪,也相信别人知道这些城市。而苏北地区在经济发展上相对滞后,历史上还曾因天灾战乱等原因,导致大量难民涌入苏南和上海,使得苏南人对苏北人存在一些偏见,苏北一些城市为了摆脱这种负面印象,也更愿意强调自己是苏中地区,试图与苏北划清界限。
- 历史因素:江苏的建省历程较为复杂,1667 年正式立省,由苏州府与江宁府合并而来。南京作为省会,在历史上曾有过特殊地位,如曾是 “徽京”,担任安徽省会近 100 年,形成了自己的经济圈,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江苏内部的认同感。同时,历史上江苏各地长期隶属于不同的一级行政区,彼此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文化和经济发展也各自为政,使得江苏人对本省的整体认同感不强。
- 对家乡的热爱与认同:江苏各地都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人们对自己的家乡有着深厚的感情和强烈的认同感。他们认为自己所在的市县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价值,更愿意突出家乡的特色,让别人了解自己的家乡,而不仅仅是知道自己来自江苏。例如,苏州人会强调苏州的园林文化,南京人会强调南京的历史古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