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乳头状癌治疗指南(2025年综合版)
一、诊断与术前评估
- 高危人群筛查:有童年期头颈部放射线接触史、甲状腺癌家族史或相关遗传综合征者需重点筛查。
- 超声诊断:采用ACR TI-RADS分类系统评估结节性质,结合结节最大径和评分决定是否穿刺活检或随访。
- 病理确诊:细针穿刺活检(FNA)为术前诊断金标准,结合BRAF、RAS等基因检测辅助判断肿瘤生物学行为。
二、手术治疗
- 手术范围选择:
- 单侧腺叶切除术:适用于肿瘤≤1cm、局限于单侧且无淋巴结转移的低危患者。
- 全/近全甲状腺切除术:推荐用于肿瘤>4cm、多灶性、侵犯甲状腺外组织或存在淋巴结转移的高危病例。
- 淋巴结清扫:中央区淋巴结常规清扫;侧颈区淋巴结转移需行改良根治性颈清扫。
三、术后辅助治疗
- 放射性碘治疗(RAI):
- 适用人群:肿瘤侵犯甲状腺外组织、淋巴结转移或术后残留的中高危患者。
- 剂量选择:根据复发风险分层(低/中/高危)调整¹³¹I剂量,中危患者常用剂量30-100mCi。
- TSH抑制治疗:
- 目标值:低危患者TSH控制在0.5-2mU/L;中高危患者需更严格抑制(<0.1mU/L)。
- 药物选择:左甲状腺素钠(L-T4)终身替代治疗,定期监测甲状腺功能。
四、特殊治疗手段
- 消融治疗:
- 适应证:微小乳头状癌(≤1cm)、无法耐受手术或拒绝手术者,需严格评估病灶位置及周围结构。
- 技术选择:微波/射频消融可有效缩小肿瘤体积,需联合长期超声随访。
- 靶向治疗:
- NTRK基因融合患者:泛瘤种靶向药物拉罗替尼(Larotrectinib)可显著改善晚期或转移性病例的生存率。
- 其他靶点:RET融合阳性者可使用塞尔帕替尼(Selpercatinib),BRAF V600E突变患者可联合达拉非尼+曲美替尼。
五、随访与预后管理
- 影像学监测:术后每6-12个月复查颈部超声,必要时行CT/MRI评估远处转移。
- 血清标志物:定期检测甲状腺球蛋白(Tg)及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动态监测复发风险。
- 长期管理: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整体预后良好,10年生存率>90%;未分化癌及远处转移者需多学科综合治疗。
关键要点总结
- 分层治疗:根据肿瘤大小、侵袭性及转移情况制定个体化方案。
- 技术整合:传统手术与消融、靶向治疗互补,提升局部控制率并降低并发症。
- 规范随访:长期TSH抑制和影像监测是降低复发风险的核心。
(注:以上内容综合2022-2023年国内外权威指南及最新临床实践,适用于2025年当前诊疗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