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介苗(BCG)首次应用于人类是在1921年。以下是相关背景和重要信息的详细介绍:
1. 首次应用的时间与背景
- 时间:1921年。
- 背景:卡介苗由法国科学家阿尔伯特·卡米特(Albert Calmette)和卡米尔·介林(Camille Guerin)在法国巴斯德研究所研发。经过长达13年的231代传代培养,他们将牛分枝杆菌减毒,最终研制出一种能够有效预防结核病的疫苗。
- 首次应用:1921年,卡米特和介林首次将卡介苗以口服方式接种给一名婴儿。该婴儿的母亲和祖母均死于结核病,但接种后婴儿未出现副作用,也未感染结核病,这标志着卡介苗在人体中的首次成功应用。
2. 卡介苗的作用与意义
- 主要作用:卡介苗是一种减毒活疫苗,主要用于预防结核病,尤其是对婴幼儿重症结核病有显著保护作用。
- 全球影响:卡介苗自发明以来,成为全球使用时间最长的疫苗之一。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除少数发达国家外,几乎所有国家都将卡介苗纳入常规接种计划,已有超过40亿人接种过卡介苗。
3. 研发历程
- 起点:1908年,卡米特和介林开始研究牛分枝杆菌,旨在开发一种对抗结核病的疫苗。
- 技术突破:通过在含有甘油、胆汁和马铃薯的培养基中进行连续细菌传代培养,他们成功降低了牛分枝杆菌的毒性,最终研制出卡介苗。
- 实验验证:1915年,卡米特和介林在动物实验中验证了疫苗的有效性;1921年,疫苗首次在人体中应用,开启了其作为结核病预防工具的历史。
4. 后续发展
- 普及与推广:1974年,卡介苗被世界卫生组织纳入扩大免疫规划,成为全球范围内预防结核病的重要手段。
- 局限性:尽管卡介苗对婴幼儿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对青少年和成年人的保护效果有限,因此仍需进一步研究更有效的结核病疫苗。
通过上述信息可以看出,卡介苗自1921年首次应用于人类以来,在结核病预防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推动了疫苗学和免疫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