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卡介苗的普及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以下是关键时间节点及政策背景:
一、早期引入与试点阶段(1933-1957年)
-
1933年首次引入
王良医师从法国巴斯德研究所带回卡介菌株,并在重庆、上海等地开展小范围试接种,累计约1.5万人次。 -
1949年建国后初步推行
北京、上海等地开始试制卡介苗,但受限于技术和资源,全国推广效果有限。
二、全国推广阶段(1957-1978年)
-
1957年政策启动
中国卫生部颁布《卡介苗接种工作方案》,正式将卡介苗纳入国家公共卫生体系,开始系统性全国推广。 -
1961年天花防治推动
天花疫情促使政府加强疫苗接种工作,卡介苗作为结核病防控手段被进一步重视。
三、强制普及阶段(1978年后)
-
1978年纳入计划免疫
全国儿童计划免疫工作启动,卡介苗被列为一类疫苗,要求新生儿出生24小时内强制接种,未及时接种者需在3个月内补种。 -
国际影响与持续优化
1974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卡介苗纳入全球免疫规划,中国同步优化接种策略,如明确补种条件(3月龄以上需结核菌素试验阴性)。
补充说明
- 早期效果:1950年代推广初期,因技术限制和公众认知不足,普及率较低;1978年强制政策实施后,结核病发病率显著下降。
- 接种标准:目前中国仍执行1978年政策,新生儿出生后需优先接种卡介苗,4岁以上不再补种。
如需进一步了解卡介苗的研发历史或国际推广情况,可参考相关学术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