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关于“课后延时服务”的规定在2025年进行了重要调整,主要内容和要求如下:
一、政策调整背景
- 原有政策问题
课后延时服务在实施初期缓解了家长接送难题,但逐步显现出学生作业时间延长、学习压力增加、作息受影响等问题。部分学校存在占用延时服务时间授课的现象,导致学生负担加重。
二、2025年新规核心内容
-
模式调整:取消原延时服务,推行“5+2教学模式”
- 自2025年起,原“课后延时服务”政策终止,全面转为“课后5+2教学模式”。
- 时间安排:每周一至周五课后延长2小时,结束时间与家长下班时间衔接。
- 内容要求:
- 学生在校完成作业,教师提供辅导答疑;
- 开设书法班、体育活动、艺术课堂等多样化课程,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 严禁利用此时间段教授新课或增加课业负担。
-
费用管理
- 原延时服务费用将退还家长;
- 新模式下收费标准受严格监管,禁止擅自提高收费或扩大收费范围。
-
实施原则
- 自愿参与:学生和家长可自主选择是否参加,学校不得强制;
- 安全保障:延长在校时间需配套安全管理措施,避免学生独自离校。
三、配套支持措施
- 教师权益保障
提高参与教师的绩效工资、年终奖等,调动教学积极性。 - 资源优化
通过延长在校时间整合教育资源,提供更多元的教育体验。
四、政策目标
新规旨在平衡减负与素质培养,通过优化时间利用和课程设计,缓解家长焦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进一步落实“双减”政策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