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硬化后的收面处理需根据硬化阶段选择对应工艺,关键分为初凝前调整和终凝前精细化处理两个阶段:
一、初凝前基础处理
-
标高找平
混凝土浇筑后立即用3m铝合金刮尺整体刮平,调整标高误差控制在5mm内,确保表面平整度。 -
初步提浆
采用木抹子进行第一遍抹平,消除明显凹凸并提浆,增强表层密实度。 -
机械化处理(适用大面积区域)
初凝后使用磨光机进行机械化找平,同步完成提浆,减少人工误差。
二、终凝前精细化收面
-
二次抹压
混凝土终凝前(表面无显著水渍且人踩无胶印时),使用木抹子配合300×300mm垫板进行第二次抹平,重点处理局部缺陷。 -
压实压光
立即用铁抹子完成第三遍压实压光,封闭表面毛细孔,防止水分蒸发导致裂缝。 -
表面处理
- 拉毛工艺:在压光后的2米范围内用长柄木棕横向拉毛,增强后续饰面层附着力;
- 原浆收光:通过机械圆盘抹光机提浆后再收光,适用于要求高平整度的区域。
三、注意事项
- 时间控制:终凝前完成所有收面工序,硬化后(完全失去塑性)无法有效调整表面;
- 分层处理:推荐“三遍抹压”工艺(刮平→木抹找平→铁抹压光),提升抗裂性能;
- 环境适应:高温环境下需缩短工序间隔,低温时适当延长初凝等待时间。
通过上述分阶段操作,可实现硬化混凝土表面密实、平整且防裂的效果,具体工艺需根据硬化程度和工程要求灵活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