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水潭”是北京历史悠久的湖泊名称,其含义及演变如下:
一、名称由来
- 鸡狮潭→积石潭→积水潭
因汇通祠的巨石上有鸡、狮形图案,早期称“鸡狮潭”,后谐音演变为“积石潭”,最终定名“积水潭”。 - 蒙古语影响
元代蒙古人将湖泊称为“海子”,积水潭作为广阔水域也被称作“海子”。
二、历史背景
- 漕运枢纽
元代经郭守敬疏浚后,积水潭成为大运河漕运的终点码头,南方粮食物资经此直抵大都城,被誉为“北京的海港”。 - 皇家功能
元明清时期,积水潭是皇家“洗象池”,驯养员定期携暹罗、缅甸进贡的大象在此洗浴。
三、地理位置与演变
- 水域范围
元代积水潭包含前海、后海、西海(今称“西海”)三部分,统称“什刹海”。现代地图中,“积水潭”多指西海(积水潭医院附近水域),与元代广义概念不同。 - 水源变迁
原为东汉高梁河故道,后因永定河改道形成天然水塘,元代经人工引水工程扩大水域,成为城市水系核心。明代皇城扩建截断水源,漕运功能衰退,逐渐转为游览区。
四、现代指代
- 狭义概念:现多指西海(积水潭地铁站、医院周边水域),属什刹海景区的一部分。
- 文化遗存:周边保留“积水潭桥”“汇通祠”等地名及历史遗迹,体现其地理与文化双重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