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县被誉为“天下第一县”,这一称号背后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显著的经济成就。以下将从历史渊源、文化特色、经济繁荣和地理位置等方面详细解析息县为何能获此殊荣。
历史悠久
建县历史
- 起源与早期历史:息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周武王分封同姓诸侯于此,因境内“息壤”(传说中可自我生长的神土)得名。息国建立于公元前1122年,经历了多次朝代更迭,但始终未改名、未迁治所。
- 郡县制的活化石:息县在公元前682年由楚国设立县,是华夏大地上首次实行“郡县制”的地区,且唯一一个历代相沿不改“息”名,不改其治的县,被誉为“郡县制”的活化石。
重要历史事件
- 息国与楚国的关系:春秋时期,楚国灭息国并设立息县,这一历史事件不仅改变了息国的命运,也对当时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息夫人的传说:息夫人因美貌和坚韧的毅力闻名,她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息县名字的来源之一。
文化底蕴深厚
非物质文化遗产
- 丰富的非遗项目:息县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民间戏剧“嗨子戏”、民间舞蹈“板凳龙”、民间故事“白衣阁”等,这些文化遗产在群众中广传,丰富了当地的文化生活。
- 文创产品:息县通过挖掘和推动非遗民俗文化的发展,开发了多种文创产品,如《秦雪梅观画》《长淮飞渡》等,进一步弘扬了传统文化。
历史遗迹
- 息国故城遗址:息国故城遗址是息县的重要历史遗迹,占地面积近36万平方米,发现了大量珍贵的文物,如青铜剑、戈等,见证了息国当年的军事力量。
- 其他古迹:息县还有其他重要的历史遗迹,如赖国故城、秦楼遗址等,这些遗迹都是省级、地级乃至县级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见证了息县悠久的历史。
经济繁荣
商业发展
- 历史上的商业中心:在唐朝和宋朝时期,息县是中国著名的商业中心之一,商业繁荣达到了顶峰,成为了当时全国最为繁荣的商业城市之一。
- 现代经济发展:近年来,息县通过实施农业产业化及现代化、产业立县强县等战略,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推动了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产业结构
- 农业与现代产业:息县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及现代化,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如红薯、香稻丸等,提升了农业产值和农民收入。
- 文旅融合:息县通过发展旅游业,提升了县域经济,如龙湖公园、濮公山地质公园等景点吸引了大量游客,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地理位置重要
交通与区位优势
- 交通枢纽:息县地处中原经济区、皖江城市群和武汉都市圈的三角核心带,交通便利,有多条高速公路和铁路纵横交错,区位优势明显。
- 区域中心:息县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连接南北的重要通道,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息县之所以能被誉为“天下第一县”,主要是因为其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显著的经济成就和重要的地理位置。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息县独特的魅力,使其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息县的历史沿革和文化背景如何影响了其被称为“天下第一县”的称号?
息县被称为“天下第一县”,这一称号源于其深厚的历史沿革和独特的文化背景,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历史沿革
-
最早设立的县:息县是中国历史上最早设立的县之一。公元前682年,楚国在灭掉息国后,设立了息县,这比秦国推行郡县制早了400多年。
-
县名和治所的稳定性:息县的“息”字自建县以来沿用至今,近3000年未变,且其治所(即县城)也基本保持不变。这种稳定性在中国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使其成为“郡县制”的活化石。
-
多次历史变迁中的延续:息县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行政区划的调整,如新息县、息州等,但“息”字始终未变。即使在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息县的名称和地位依然保持不变。
文化背景
-
名人辈出:息县历史上有许多杰出人物,如“三年不语”的息夫人、伏波将军马援、明代尚书李若星等。这些人物的事迹丰富了息县的文化内涵,使其成为人文荟萃之地。
-
丰富的文化遗产:息县拥有众多文化遗产,如息国故城、秦楼遗址等。这些遗址见证了息县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
独特的民俗文化:息县的嗨子戏、板凳龙等民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体现了息县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风貌。
息县的历史沿革和文化背景共同塑造了其“天下第一县”的独特地位。其最早设立县制、县名和治所的稳定性、丰富的文化遗产以及名人辈出,使其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中华第一县”。
息县在地理位置上的优势是什么,如何促进了其经济的发展?
息县在地理位置上具有显著的优势,这些优势在其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地理位置优势
-
交通枢纽:
- 息县位于河南省东南部,信阳市东北部,地处南北陆地和淮河东西水路交通要道。大广高速公路、宁西铁路、106国道等交通干线穿境而过,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 南信合高铁的规划建设将进一步增强息县的交通优势,预计将缩短与周边大城市的时空距离,提升区域经济协同发展能力。
-
区位中心:
- 息县地处中原经济区、皖江城市群和武汉都市圈的三角核心地带,距离信阳市中心城区约70公里,南距武汉约200公里,北距郑州约280公里,东距合肥约240公里。这种区位优势使其成为连接多个重要经济区的枢纽。
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
农业发展:
- 息县是典型的农业大县,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适宜多种农作物的生长。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水稻、玉米等,经济作物有花生、芝麻、油菜等。息县还发展了特色农业,如息半夏等中药材,提升了农产品的附加值。
-
工业发展:
- 息县积极推动工业发展,形成了以食品加工、机械制造、纺织服装等为主导的产业集群。息县产业集聚区的建设为工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吸引了众多企业入驻。
-
旅游业发展:
- 息县拥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如息国故城、赖国故城、濮公山等历史古迹和自然景观。交通的便利性提升将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观光,促进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
招商引资:
- 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吸引了大量外来投资。息县政府通过优化营商环境、提供优惠政策等措施,进一步促进了招商引资工作,推动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增长。
息县在农业、工业、旅游业等方面有哪些特色或亮点?
息县在农业、工业和旅游业等方面都有其独特的特色和亮点:
农业特色与亮点
-
优质农产品:息县以优质弱筋小麦、优质稻鱼米、特色红薯等为主导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特别是红薯产业,通过“龙头企业+乡村(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形成了从育种、种植到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
-
稻渔共养:息县积极探索稻渔(虾)共养模式,推动生态农业发展。这种模式不仅提高了农民收入,还促进了农业增效,产品深受市场欢迎。
-
高标准农田建设:息县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2024年,全县夏粮产量达12.27亿斤,同比增长2.97%,居全市第一位。
工业特色与亮点
-
产业集群:息县着力打造纺织服装智能制造和食品大健康两大百亿元级产业集群。已建成投产酸辣粉小镇、中原豫资农产品智慧物流园等工业项目,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2家以上。
-
龙头企业:培育了豫道农业、宏升粮食等一批涉农龙头企业,推动红薯、酸辣粉等特色产业快速发展。豫道酸辣粉在电商平台上销售火爆,曾创造单日突破8万单的业绩。
-
科技创新:息县通过深化机构改革,整合农业人才资源,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推动企业科技创新。宏升粮食制品有限公司荣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称号,并与多家科研院校建立合作关系。
旅游业特色与亮点
-
国家4A级旅游景区:息县成功创建了濮公山矿山公园、息州杉海景区等2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以及多个国家3A级旅游景区,形成了丰富的旅游资源。
-
文化旅游:息县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打造了以濮公山、息夫人纪念馆、刘邓大军渡淮纪念馆等为核心的旅游线路,展示了息县深厚的文化底蕴。
-
生态旅游:依托淮河生态廊道和湿地公园,息县发展了生态旅游,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休闲。淮河十里画廊入选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