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医院有可能转成公立医院,以下是一些相关情况和案例。
现实案例
- 河南信阳圣德医院:原圣德医院为民营三级医院,由圣德国际医院集团与信阳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创办。由于股东可能无法继续经营等原因,信阳华信投资集团收购圣德国际医院集团和河南圣德司法鉴定中心各 60% 股权,并将圣德国际医院集团旗下的河南圣德医院公立化,托管给政府,组建新的公立综合性医院及市妇幼保健院。
- 洛阳市中心医院:2011 年,洛阳市中心医院作为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由政府办公立医院改为民办非营利性医院,市政府持股 10%,职工持股 90%。6 年后,出于破除逐利机制、维护公益性、保障群众基本医疗需求等方面的考虑,又恢复为公立医院属性。
转变原因
- 政策引导与规划:地方政府根据区域医疗资源布局和发展规划,可能会引导或鼓励部分民营医院转为公立医院,以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填补公立医疗服务的短板。
- 经营困难:一些民营医院在经营过程中面临资金短缺、人才流失、市场竞争压力大等问题,难以维持正常运营,可能选择与政府合作或被政府收购,转为公立医院以获得更好的发展条件和资源支持。
- 战略调整:民营医院的投资方或管理方基于自身战略布局的调整,决定将医院转让给政府,由政府来主导医院的发展。
转变流程
- 协商与意向达成:民营医院的所有者与政府相关部门就医院转为公立医院的事宜进行沟通和协商,明确双方的意向和基本条件。
- 资产评估:委托专业的资产评估机构对民营医院的资产进行全面评估,包括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确定医院的价值,为后续的收购或整合提供依据。
- 制定方案:根据协商结果和资产评估情况,制定详细的转制方案,包括产权变更、人员安置、债务处理、医院发展规划等内容。
- 审批与公示:方案需报经相关部门审批,同时可能需要进行公示,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确保转制过程的公开、公平、公正。
- 产权变更与交接:完成审批后,办理产权变更手续,将民营医院的产权转移至政府指定的主体名下。同时,进行医院管理和资产的交接工作,确保医院的正常运营不受影响。
- 人员安置与整合:对民营医院的原有员工进行妥善安置,包括劳动合同的变更、岗位调整、培训等,使其能够适应公立医院的管理和运营模式。
- 后续监管与发展:政府相关部门加强对转制后公立医院的监管,确保医院按照公立医疗机构的性质和要求提供医疗服务,同时制定医院的长期发展规划,推动医院的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