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五师下辖多个团场,这些团场在地理位置、经济发展、历史文化等方面各有特色。以下是关于第五师团场的详细信息。
第五师的团场列表
团场数量及分布
- 团场数量:第五师下辖10个团场,包括8个一般团场和1个大型团场。
- 地理位置:这些团场分布在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的精河县、温泉县、博乐市和阿拉山口市。
主要团场介绍
- 八十六团:位于双河市,是第五师的重要团场之一,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边境优势。
- 九十一团:位于精河县境内,依托自然资源发展种植业和水产养殖业,环境优美,基础设施完善。
- 八十三团:以农业为主,特别是葡萄种植闻名,被誉为“红提葡萄之乡”。
第五师团场的历史沿革
组建与发展
- 前身:第五师的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一野一兵团六军十六师,参加过多次重要战役。
- 迁移与发展:1963年,根据戍边需要,全师从哈密迁至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开始了大规模的开发建设。
重要历史事件
- 参加战役:第五师的前身部队曾参加过南昌起义、二万五千里长征、平型关战役、百团大战和延安大生产运动。
- 改番号:1953年5月27日,十六师改番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农业建设第五师。
第五师团场的主要产业
农业产业
- 特色农业:各团场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如葡萄种植、红枣种植、设施农业等,形成了多元化的农业产业结构。
- 农产品加工:团场积极推进农产品深加工,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如棉花、葡萄、蔬菜等农产品的加工和品牌建设。
工业园区
- 小微工业园:第五师双河市建设了多个小微工业园,吸引了众多企业入驻,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 产业多元化:团场积极发展第二、三产业,形成了农业、工业、服务业三产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
第五师团场的人口结构
人口数量与分布
- 总人口:第五师总人口约为14.5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比较大。
- 团场人口:各团场人口分布不均,边境团场人口较少但资源丰富,城市团场人口较多。
人口增长与结构
- 人口增长:近年来,第五师人口持续增长,出生率保持在较高水平。
- 人口结构:人口结构以汉族为主,但也有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多民族共同生活。
第五师团场的文化活动
文化设施与活动
- 文化活动中心:各团场均设有文化活动中心,配备了丰富的文化设施和文艺团体,定期举办各类文化活动。
- 非遗传承:第五师积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组织学生参观非遗技艺传承课堂,培养青少年的文化认同感。
文化旅游
- 文旅活动:第五师双河市定期举办广场文化节、非遗文化活动等,丰富职工群众的文化生活。
- 旅游资源:团场依托丰富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资源,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五师下辖的团场在地理位置、经济发展、历史文化等方面各具特色。各团场通过大力发展农业、工业和服务业,推动了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同时,丰富的文化活动和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了职工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和幸福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