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建议购买城乡居民保险的原因主要包括缴费金额增加、保障水平有限、缺乏个性化需求调整、报销比例和范围不足等方面。
缴费金额增加
缴费金额逐年上涨
居民医保的个人缴费金额从2007年的每人每年10元增加到2024年的每人每年400元,整整翻了40倍。对于一个五口之家来说,2024年购买医保的费用需要2000元,这对许多农村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缴费金额的显著增加对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来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可能导致他们无法承担这项费用,从而失去医疗保障。
经济负担
农民手中难以攒下钱,缴费金额不断上涨,导致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成为负担。特别是对于部分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缴纳医保费用可能会造成家庭经济困境。农民的经济状况本已紧张,不断增加的医保费用进一步加剧了他们的经济压力,使得医保成为他们的经济负担,而非保障。
保障水平有限
报销比例和范围
居民医保的报销比例和范围有限。普通农户即使报销60%-70%,仍觉得低,因为普通农户享受的报销比例和建档立卡户、低保户相比悬殊较大。住院和门诊特殊治疗医疗费用中,自费药、材料费、输血费等均不报销。
较低的报销比例和有限的报销范围使得居民医保的实际保障效果大打折扣,特别是在面对重大疾病时,保险的保障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缺乏大病保障
大病保险的年度累计起付标准为14500元,报销比例分段设置,但普通参保人员的大病保险年度最高支付限额为40万元。对于特困人员、低保对象和返贫致贫人口,报销比例更高,不设年度最高支付限额。
尽管有大病保险,但其覆盖范围和报销比例仍然有限,特别是在面对高额医疗费用时,保险的保障作用可能不足,无法完全覆盖医疗费用。
缺乏个性化需求调整
缺乏弹性调整机制
农村养老保险作为一种固定形式的保险产品,缺乏弹性调整机制,无法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不同人群的个性化需求如收入水平、家庭状况、未来规划等方面的差异,农村养老保险往往无法提供定制化的保障方案。
缺乏个性化调整机制使得保险无法适应不同人群的需求,导致保险的实际保障效果受限,特别是对有特殊需求的人群,保险的适用性更差。
报销比例和范围
报销比例低
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报销比例较低,特别是在三级医院,2000-8000元的费用中,55%需要自费,8000元以上的部分,65%需要自费。较低的报销比例使得居民在就医时需要承担更多的费用,增加了他们的经济负担,特别是在面对重大疾病时,保险的保障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报销项目限制
居民医保的报销项目限制较多,自费药、材料费、输血费等均不报销。根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统计,进入医保目录的药品种类有限,更多的药品是自费的。报销项目的限制使得居民在就医时需要承担更多的费用,增加了他们的经济负担,特别是在面对重大疾病时,保险的保障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不建议购买城乡居民保险的主要原因包括缴费金额逐年增加、保障水平有限、缺乏个性化需求调整、报销比例和范围不足等方面。尽管居民医保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医疗保障,但其高昂的缴费金额、较低的报销比例和有限的保障范围,使得其在实际使用中效果有限,特别是对经济条件较差的农民家庭来说,医保成为他们的经济负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