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票金额与实际金额不一致属于违法行为,具体法律认定及后果如下:
一、法律定性
-
违反《发票管理办法》核心规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第十九条,交易双方必须按照实际金额开具发票,任何要求变更金额的行为均被禁止。 -
可能构成虚开发票
若发票金额与实际金额不符(无论金额大于或小于),根据《发票管理办法》第二十二条及第三十七条,属于虚开发票行为,需承担行政或刑事责任。
二、不同情形的法律后果
-
发票金额>实际金额
- 按实际金额入账,但若故意开具高于实际金额的发票,涉嫌虚开发票,税务机关可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罚款(虚开金额1万元以下罚5万元以下,超过1万元罚5万-50万元),构成犯罪的将追究刑事责任。
- 受票方接受此类发票时,可能被认定为共同违法,影响财务报销及税务合规性。
-
发票金额<实际金额
- 通常直接认定为违法行为。未足额开具发票可能导致财务记录不真实,涉嫌偷税漏税。
- 需补足发票差额或重新开具合规发票,否则面临税务处罚及滞纳金。
三、民事法律效力风险
根据《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三条,发票金额与实际金额不符可能使相关民事法律行为因“意思表示不真实”或“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而无效。
四、处理建议
- 交易双方应确保发票金额与实际支付金额完全一致;
- 发现金额不符时,及时作废错误发票并重新开具合规票据;
- 避免通过拆分发票、虚构交易等方式规避金额限制,此类操作可能加重违法后果。
总结:发票金额与实际金额不一致违反《发票管理办法》《税收征收管理法》等规定,可能面临罚款、刑事责任及民事行为无效等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