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并非没有规划修建跨海铁路,而是琼州海峡跨海通道工程一直在推进中,只是由于多种因素导致工程尚未动工,主要原因如下:
- 技术难度:
- 气象条件复杂:琼州海峡位于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经常会有 8 级以上的大风,每年 8、9 月常出现 8~9 级以上阵风,且每年 5~10 月为台风季节,平均每年受台风影响 3~4 次。1~4 月多雾,有时视距不及 2 海里,浓雾生成较快,这些天气条件给工程建设和后期运营维护带来很大挑战。
- 水文条件特殊:海峡平均水深 44 米,最大深度为 114 米,且水流流速很快,对桥梁基础和隧道结构的稳定性要求极高。同时,潮汐、海流等海洋水动力因素,也会影响施工和工程安全。
- 地质构造复杂:琼州海峡位于雷琼断陷区南部,断陷区的断裂主要呈东西、北西和北东 3 个方向,晚第三纪以来仍有程度不同的活动。海峡内断裂构造发育,有全新世活动断裂和晚更新世活动断裂,这增加了工程选址和设计的难度,需要采取特殊的工程措施来确保结构安全。
- 资金投入:
- 造价高昂:早在 2009 年,琼州海峡跨海工程的预估造价就达到了 1400 亿元,随着时间推移,造价可能进一步上升。如此巨大的资金投入,对于地方政府来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 资金来源:海南 2022 年的 GDP 为 6818 亿元,让海南单独承担这笔费用显然不现实。虽然可以争取国家支持和多方投资,但协调各方资金来源和确定投资比例等问题也较为复杂。
- 经济效益:
- 回报周期长:海南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不高,虽然有自由贸易港等政策支持,但仍处于起步阶段。琼州海峡两岸的湛江等地也并非广东的经济发达地区,跨海铁路建成后,短期内可能难以实现显著的经济效益,投资回收周期较长。
- 潜在收益不确定:尽管跨海铁路能加强海南与大陆的联系,但对于其建成后能否带动足够的人流、物流,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需要综合考虑市场需求、产业发展等多种因素,以评估其长期的经济效益。
- 生态环境:
- 海洋生态:琼州海峡是中国南部重要的渔场,海峡西口珊瑚伴生大型底栖生物有 7 大类群 39 科 88 种,海峡南岸生长着茂密的红树林。工程建设可能会对海洋生态系统、渔业资源和珊瑚礁等造成一定的破坏,需要采取严格的生态保护措施。
- 自然保护区:海峡附近有徐闻珊瑚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生态敏感区域,工程建设需要绕避这些区域,增加了工程选址和设计的难度,同时也可能增加工程成本。
- 规划与决策:
- 方案比选:琼州海峡跨海通道工程需要综合考虑铁路、公路的交通需求,以及不同的工程方案,如桥梁方案、隧道方案或桥隧结合方案等。每种方案都有其优缺点,需要进行深入的技术经济论证和比选,以确定最优方案。
- 战略规划:工程建设需要与国家和地方的长期发展战略相契合,考虑区域协调发展、产业布局等因素。在决策过程中,需要权衡各方面的利益和需求,确保工程建设符合整体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