哄抬物价的定义及认定标准
一、基本定义
哄抬物价是指经营者通过捏造、散布虚假信息或其他不正当手段,推动商品价格过快或过高上涨,扰乱正常市场秩序的行为。其核心特征在于人为制造市场供需紧张或价格异常波动,损害消费者和其他经营者权益。
二、具体认定标准
-
行为类型
- 捏造或散布虚假信息:包括虚构生产成本、货源紧张、市场需求激增、其他经营者提价计划等,或使用“涨价潮”“严重缺货”等紧迫性、诱导性用语。
- 囤积居奇:超出正常存储数量或周期囤积商品或原材料,经告诫仍不改正。
- 不合理涨价:在成本未明显增加时大幅提价,或提价幅度明显高于成本增长幅度。
- 变相抬价:强制搭售商品、不合理提高运输费用或收取未标明的费用。
-
价格变化标准
- 商品进销差价率超过合理范围(如原差价率120%以上),或单价低于3元但扰乱市场秩序。
- 同一商品或同类商品价格短期内显著高于正常市场价值。
-
特殊场景认定
- 在疫情、灾害等特殊时期,与民生或应急相关的商品(如医疗物资、食品)随意涨价可直接定性为哄抬价格。
- 即使未实际推高价格,但行为具备推动价格上涨的重大可能性,即可认定为违法。
三、法律责任
经营者可能面临罚款、停业整顿、吊销营业执照等处罚,具体依据情节严重程度和社会危害性判定。
注:认定标准不以经营者主观故意为必要条件,仅需证明行为客观上可能导致价格异常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