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标报价不能低于成本的原因主要基于法律规范和市场竞争的双重考量,具体分析如下:
一、法律层面的禁止性规定
-
《招标投标法》的明确禁止
根据《招标投标法》第三十三条,投标人不得以低于成本的报价竞标,否则该投标将被视为无效投标。这一规定旨在防止企业通过恶意低价中标后因无法维持成本导致项目质量下降、工期延误甚至烂尾。
-
《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的补充规定
该条例第十条规定,发包单位不得迫使承包方以低于成本的价格竞标,否则需承担法律责任。这进一步强化了对低于成本报价行为的法律约束。
二、市场竞争与公共利益的平衡
-
防止不正当竞争
低于成本的报价可能源于围标、串标等不正当行为,破坏市场公平竞争环境,损害其他合法投标人的权益。
-
保障项目质量与工期
低于成本的报价往往意味着企业可能通过偷工减料降低成本,从而影响工程质量和工期稳定性,增加项目风险。
三、对“成本”的法律界定
-
个别成本优先
法律明确禁止的是“低于个别成本”的报价,而非社会平均成本或行业平均成本。企业可以通过提高管理效率、优化资源配置等方式降低成本,但报价仍需覆盖其实际支出。
四、违规后果
-
投标无效 :低于成本的投标将直接被评标委员会否决,失去中标资格。
-
合同无效 :若已签订合同,法院或仲裁机构可能认定合同无效,要求重新招标。
-
企业责任 :若因低于成本导致项目失败,企业需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甚至面临行政处罚。
五、合理竞争的实现途径
-
提升竞争力 :企业应通过技术创新、管理优化等方式降低成本,而非单纯依赖低价竞争。
-
规范招标 :招标人应合理设置标底或采用其他评标方法,避免因价格竞争导致质量下降。
综上,投标报价不能低于成本是维护市场秩序、保障项目质量和公共利益的重要法律要求。企业应通过合法途径提升竞争力,而非依赖违规手段获取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