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测对象的认定条件通常涉及多个方面,而“三看”原则是识别和评估这些条件的一种简化方法。根据现有资料,“三看”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
一看收入是否偏低且不稳定:监测对象的家庭人均纯收入应当在当地设定的监测范围之内。对于2024年来说,这一标准在某些地区被设定为8000元或9100元不等。需要注意的是,监测范围并不是唯一标准,还需要考虑农户收入的稳定性和是否存在返贫致贫的风险。如果家庭收入虽然低于监测范围但相对稳定,并且“三保障”(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及饮水安全没有问题,子女经济条件较好,则可能不会被纳入监测对象。
-
二看支出是否较大且需持续:除了关注收入水平外,还需要考察家庭是否有较高的刚性支出需求,比如因疾病、教育等原因导致的大额开支。这类支出往往会对家庭经济造成较大压力,即使家庭收入处于较高水平,也可能因为突发事件或其他原因导致收支失衡,从而面临返贫风险。例如,突发严重困难户就是指那些虽然人均纯收入超出当地监测范围,但由于突发事件等因素导致刚性支出骤增或收入骤减,进而影响了基本生活的农户。
-
三看“三保障”和饮水安全状况是否存在困难和隐患:这是最为关键的一点。“三保障”指的是确保农村贫困人口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是衡量一个家庭是否能够维持基本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如果农户在这几个方面出现问题,如住房出现安全隐患、无法获得安全饮用水或者家中有成员未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等,那么即便其收入超过监测范围,也可能被视为存在返贫致贫风险的对象。
根据实际情况,还可能存在第四方面的考量,即“四看”,即查看依靠自身力量能否解决当前面临的困难。这涉及到农户自身的应对能力和资源调动能力。如果农户能够通过自身努力克服暂时性的经济困境,则不一定需要将其纳入监测对象;反之,则应及时提供必要的支持与帮助。
“三看”原则提供了对监测对象进行初步筛选的标准框架,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需结合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判断。每个地区的具体情况不同,因此在执行时也会有所差异。为了确保政策的有效实施,各地政府会依据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农村居民的实际生活状况来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并通过民主评议、入户核查等多种方式确保识别过程的公正性和准确性。同时,监测对象的认定不仅仅依赖于单一维度的数据,而是要全面考量农户的生活质量及其潜在风险,以实现精准帮扶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