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带药注射管理制度在医院管理中具有重要意义,旨在规范患者自带药品的使用,确保医疗安全。以下是根据相关政策和规定整理的内容:
一、外带药注射管理制度的重要性
外带药注射管理制度的核心是保障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避免因使用不合格或不当的药品而引发医疗风险。医院通常对外带药品的使用持谨慎态度,仅在特定情况下允许患者自带药品进行注射。
二、外带药使用的原则
- 原则上不允许使用外带药:医院一般要求患者使用院内药品目录中的药品,除非特殊情况经审批同意。
- 特殊情况下的使用:
- 病情危急,医院内无备药或替代药品可供,患者自购药品符合规定。
- 一般病情下,因医院药品供应问题无法满足需求,经审批后可使用外购药品。
三、外带药使用的具体规定
1. 患者需提供的材料
患者在使用外带药品前,需提供以下材料:
- 医疗机构的处方;
- 注射单;
- 门诊病历;
- 药品说明书;
- 药品购置发票等医疗文书。
2. 药品使用流程
- 医生接诊:
- 医生根据患者的门诊病历和医嘱治疗单,评估外带药品是否适合患者病情。
- 如药品不适合,医生应告知患者并重新开具医嘱。
- 知情同意:
- 医生需告知患者用药风险,包括可能的不良反应、无效治疗或有害治疗。
- 患者需签署《自备药品使用知情同意书》。
- 执行医嘱:
- 护士按照医生开具的医嘱单或门诊治疗单执行注射。
3. 不得使用的药品
以下药品不得在院内使用:
- 来源不明或资质不合格的药品:如二级以下医院、药店开具的药品,或无批准文号的药品。
- 包装破损或外观不整的药品:包括过期、变质或标示不清的药品。
- 需过敏试验的药品:如青霉素、头孢类抗生素。
- 特殊管理药品:如血液制品(红细胞、血浆、血小板、人血白蛋白等)、生物制品(疫苗、抗毒素等)、中成药注射针剂(如红花注射液、丹红注射液等)以及抗癌药物(如氟尿嘧啶、帕姆单抗等)。
四、总结与注意事项
外带药注射管理制度的实施,不仅要求医院严格审核药品资质,还需患者积极配合,提供完整的材料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这一制度旨在最大程度地保障患者安全,减少医疗风险。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政策或规定,可参考以下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