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金计算中,24 年和 25 年缴费年限通常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 “差一档” 说法。
养老金的计算与多个因素相关,包括缴费年限、缴费基数、当地职工平均工资、个人账户金额等。缴费年限是重要因素之一,一般遵循 “多缴多得、长缴多得” 的原则,缴费年限越长,养老金越高。但在养老金核算时,并没有明确规定每满 5 年就划分一个档次,24 年和 25 年的缴费年限在养老金计算中是连续计算的,不会因为相差 1 年而出现明显的档次差异。
以基础养老金为例,基础养老金 =(退休时在岗月平均工资 ×(1 + 本人平均缴费指数))÷2× 缴费年限 ×1%。假设退休时在岗月平均工资为 5000 元,本人平均缴费指数为 1,缴费 24 年的基础养老金为(5000×(1+1))÷2×24×1% = 1200 元;缴费 25 年的基础养老金则为(5000×(1+1))÷2×25×1% = 1250 元。可以看出,仅基础养老金部分,缴费 25 年比 24 年多了 50 元。
不过,如果所在地区有特殊政策,比如过去一些地方的机关事业单位退休政策,可能存在类似按一定年限划分档次的情况,但这并非普遍适用的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