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异地门诊报销新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异地门诊报销的条件:已办理异地安置、探亲、驻外工作学等外地就医登记备案手续的参保人员,在异地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发生的医疗费用垫付现金的情形。
-
异地门诊报销的流程:费用申报单位、个人提交相关报销材料;受理人员对提交的材料进行审核;材料齐全的由初审人员进行费用审核、录入、结算并打印《省级单位医疗费用报销单》;不全的及时告知需补全的材料;复审人员进行费用复审,打印《省级单位职工外诊、急诊结算凭证》后转入财务支付。
-
跨省异地就医人员范围扩大:变更后分为两类:第一类跨省常住人员包括异地安置的退休人员;长期在异地居住;异地常驻人员;第二类跨省临时医务人员包括转诊到外地就医的人员;因工作、旅游等原因异地应急救援人员;其他跨省临时医务人员。
-
跨省异地就医不同人员备案有效期不同:跨省常住居民登记备案后,备案长期有效,就诊次数不限。原则上,跨省临时医务人员的有效期不少于6个月。
-
跨省异地就医更便捷:备案渠道进一步拓宽;异地就医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你可以凭一个代码去异地看病。
-
明确跨省临时外出就医人员报销政策:跨省临时就医的报销标准可低于参保地同级医疗机构的报销水平。异地转诊人员和异地急诊抢救人员支付比例原则上不降低10个百分点,非急诊、非转诊其他跨省临时就诊支付比例不降低20个百分点。
-
支持跨省长期居住人员双向享受待遇:为满足跨省长期居民因探亲等原因回参保地就医报销的实际需求,允许跨省长期居民在备案地和参保地同时享受待遇。
-
因急诊来不及备案可直接结算:急诊抢救费用纳入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范围,异地急诊人员视为已备案,无需另行提供备案材料,按参保地相关待遇标准实现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
-
可以补办异地就医备案:无法办理备案手续的参保人,在跨省出院结算前,从入院之日起办理备案登记手续,异地定点医疗机构按规定提供直接结算服务;参保人员自费出院的,可以到参保地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办理登记手续,申请手工报销。
-
将无第三方责任外的外伤费用纳入医保报销范围:符合诊疗场所管理规定的无第三方责任的外伤医疗费用,可纳入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范围。被保险人签约《外伤无第三方责任承诺书》后,可直接在就医地刷卡结算费用,无需申请自费报销。
-
门诊报销新规:2023年,门诊看病不再是通过医保个人账户的钱支付,现在实行门诊共济机制,即通过门诊报销方式减轻大家的看病负担。2023年的门诊报销,基本采取和住院一样的医疗保险药品、诊疗、设施三个目录。换言之,不仅仅看病可以报销,而且检查费用、设施使用都可以报销的。其报销的起步比例是50%,退休人员还可以再提高5%以上。报销比例重要向基层卫生机构倾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报销比例可以达到75%甚至80%以上。
-
医保个人账户进账可能会少:医保变革后,不再划转企业单位所承担的那30%,仅仅只划转个人所扣转的2%。举个例子,北京、上海的医保划入方式还与之前相同,都是按年龄分阶段划入的;江西、甘肃等地的医保划入方式,调整为每月定额划入了。总而言之,并非所有人的医保个人账户会减少进账,主要看当地退休人员个人医保账户的返钱方式和返钱标准。
-
新版医保药品目录3月实施:新版医保药品目录新增了111个药品,谈判和竞价新准入的药品价格平均降幅是非常大的,达到了60.1%。
-
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覆盖人群更广:2023年起,可以享受跨省异地就医的人群变多了,在原有人群基础上,新增跨省临时外出就医人员,比如异地转诊就医人员,因工作、旅游等原因异地急诊抢救人员。
综上所述就是2023年异地门诊报销的新规。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规定可能会随着时间和地区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因此在实际操作中,请务必咨询当地医保部门获取最准确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