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理修补,分层振捣
混凝土浇筑漏振的修复需要根据缺陷类型采取针对性措施,主要分为基础处理、界面处理和表面修补三个步骤,具体方法如下:
一、基础处理
- 清理基层
-
凿除漏振部位及周围疏松、浮浆的混凝土,露出坚实的钢筋或承重结构。
-
对于严重破损区域,需清理浮灰、油污等杂质,确保基层表面平整、干燥。
- 修补孔洞/露筋
-
孔洞:用高一级细石混凝土填补,分层捣实,表面抹砂浆或浇灌混凝土封闭,必要时进行水泥压浆处理。
-
露筋:清理钢筋周围松散物后,用高一级细石混凝土填补,表面抹压平整并养护。
二、界面处理
- 涂刷界面粘接剂
-
在基层潮湿状态下,涂刷正祥高强界面粘接剂(如工程师®B9)或聚合金界面粘胶(如工程师®A3),增强新旧混凝土的粘接力。
-
界面粘接剂需涂刷均匀,确保无漏刷区域。
- 处理薄弱部位
- 对于未达到设计强度的部位,需进行二次浇筑或加固处理,确保整体性。
三、表面修补
- 抹平压实
-
采用Z30料稀浆或高强修补料,按规范分层施工,每层厚度5-10mm,避免反复抹压导致开裂。
-
分条分块施工,相邻块体间隔时间≥24小时,避免应力集中。
- 封闭面层
-
表面抹砂浆或浇灌混凝土后,进行养护,达到设计强度后恢复使用。
-
对于立面或顶面,需注意防水处理,避免渗漏。
四、注意事项
- 施工环境
-
潮湿环境有利于界面粘接剂固化,但需防止积水。
-
夏季施工时,修补材料可能变稠,需适当添加乳液调整流动性。
- 质量控制
-
所有修补部位需进行压力测试,确保抗压强度≥设计要求(如doR50MPa)。
-
建立施工档案,记录缺陷处理过程及材料配比。
通过以上步骤,可有效修复混凝土漏振缺陷,恢复结构耐久性和安全性。若缺陷严重,建议咨询专业机构制定专项修复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