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保基数交 5000 还是 7000 好,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来考虑,以下是具体分析:
养老金待遇方面
- 养老金计算方式:基础养老金 = 参保人员退休时上年度全省平均工资 ×(1 + 本人月平均缴费工资指数)÷2× 缴费年限 ×1%。本人月平均缴费工资指数为历年缴费指数的平均值,缴费工资指数 = 缴费工资基数 ÷ 上年度全省平均工资。个人账户养老金 = 个人账户储存额 ÷ 计发月数。由此可见,缴费基数越高,养老金待遇越高。
- 具体示例:假定当地在岗职工平均工资 7000 元,个人按照 7000 缴费基数缴费,也就是 100% 比例,个人交 15 年,60 岁退休时,基础养老金为(7000+7000× 缴费指数 1)÷2× 缴费年限 15×1%=1050 元,个人账户养老金为 7000×8%×12× 缴费年限 15÷ 计发月数 139=725 元,退休金大致金额是 1775 元。若按 5000 基数缴费,同等条件下,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都会减少,退休金会低于 1775 元。
医疗账户资金方面
- 社保基数越高,医保账户资金注入越多。以 5000 和 7000 为例,若医保缴费比例为一定值,7000 基数对应的医保账户每月划入金额会比 5000 基数的多,在就医购药时支付能力更强,能减轻个人医疗费用负担。
失业保险金方面
- 缴费基数高,失业时领取的失业金也会相对较多。因为失业金的计算通常与缴费基数有关,所以选择 7000 的社保基数,在失业时能获得更高的失业金待遇。
个人经济负担方面
- 社保基数提高,个人缴纳的社保费用会增加。以养老保险为例,若个人缴费比例为 8%,5000 基数每月个人需交 400 元,7000 基数则需交 560 元。如果个人收入较低或经济压力较大,选择 7000 基数可能会带来一定经济负担,影响当前生活质量;而收入稳定、经济条件较好的人,可能更倾向于选择较高基数以获取更好的社保待遇。
企业缴费负担方面(针对职工社保)
- 对于企业来说,社保基数是计算企业应缴纳社保费用的依据之一。如果企业按照职工实际工资作为社保基数缴费,那么职工社保基数从 5000 提高到 7000,企业需要缴纳的社保费用也会相应增加,这会增加企业的人力成本。
综上所述,如果经济条件允许,选择 7000 的社保基数更好,能在养老金、医疗账户资金、失业金等方面获得更优厚的待遇;如果经济压力较大,5000 的基数也能满足基本社保需求,且能减轻当下经济负担。同时,企业在考虑员工社保基数时,也需要综合考虑自身的经济实力和成本压力。